歡迎來到大屏幕顯示業績榜 [ 業績榜首頁 - 網站地圖 ]

解析“中國式產能過?!保焊呤来姘迮c觸摸屏

類別:行業新聞發表于:2013-10-24 10:29
關鍵字:面板 液晶 觸摸屏 OLED

摘要:在中國市場,產能過??梢詣澐譃閮煞N:一種是產能過剩,另一種是中國式產能過剩。第一種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充分競爭的自然結果;第二種產能過剩,也就是中國式的產能過剩,并非市場經濟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而是政府驅動投資模式的伴生品。

    在中國市場,產能過??梢詣澐譃閮煞N:一種是產能過剩,另一種是中國式產能過剩。第*種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充分競爭的自然結果;第二種產能過剩,也就是中國式的產能過剩,并非市場經濟水到渠成的自然產物,而是政府驅動投資模式的伴生品。

  國內很多產業,如鋼鐵、水泥、電解鋁、光伏等產能過剩從一開始就是政府過多地介入到微觀經濟活動之中,從而扭曲了價格信號,也扭曲了企業的供給曲線和成本結構。如此既放大了企業超過自身能力的擴張,也放大了企業在市場莫測時的風險。一方面地方政府給錢給地給政策,各種明補暗補使勁補,讓企業做大做強之心瞬間膨脹;另一方面政府的過度介入,讓企業的投資者和債權人都過分相信政府的兜底。尚德之敗就是一個教科書般的例子。

  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經濟體中,產能通常都不會嚴重過剩,因為嚴重過剩通常意味著大量企業要被優勝劣汰出市場,從而減少供給。但在我國,卻是一個例外。地方政府出于本地GDP、財稅和就業的考慮,堅決抗拒市場力量,就不讓這些企業倒閉和出局,于是產能過剩就逐漸累積,最后發展成為一個中國經濟的痼疾。

  從中國光伏產業的衰亡中,人們又擔心LED照明是不是下一個“光伏”產業;這種擔心又延續到大陸FPD產業上,其實國內的FPD產業的產能過剩表現在國內大力扶持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產業和產能擴張急速的觸摸屏產業這兩個領域;前不久,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微博中表示中國液晶面板業就像兩年前的光伏行業一樣以大躍進方式飛速發展,其結果必然導致嚴重產能過剩。

  郎咸平對國內液晶面板業的擔心引發輿論熱議。有專家表示,目前國內彩電制造業是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消耗行業。同時,國內手機、PC制造業,也是消耗液晶面板僅次于國內彩電業的兩個行業。而國內液晶面板的實際自給水平還不足三分之一。單獨考慮國內市場的需求,本土面板產能還有巨大的缺口存在。不過也有專家認為,我國面板產品尺寸存在單一化趨勢,我國企業在新尺寸切割技術方面有待加強,以規避產品出現結構性產能過剩的風險。我國本土面板企業在新技術研發、成本競爭和盈利等方面仍面臨較為嚴峻的形勢,如何合理調整國內產能供求關系,將直接影響產業健康發展。

  那么本土高世代液晶面板產業突飛猛進,是中國式產能過剩嗎?如何破局呢?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確切地描述了“產能過?!眴栴},他認為產能過剩本身并不是壞事。只有適度過剩,才能有企業競爭。如果市場都是短缺,企業就沒有發展和競爭的動力。另一情況,如果一個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比如行業產能利用率低于75%或者70%,就值得警惕,因為這會引發企業間惡性競爭,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

  在市場經濟下,產能過剩是不可避免的,市場經濟的常態就是產能過剩。恰到好處的供求平衡幾乎是沒可能的事情,否則搞計劃經濟就是了。在市場中,價格就是一個信號,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招呼所有牟利待動的企業去競爭、去供給,從供不應求發展為供過于求,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之下,企業要么在壓力下出局,要么在動力下在服務和創新上破局。很多時候,充分競爭與產能過剩是糾纏在一起的,想得到充分競爭的好處,就要忍受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最后交由市場去裁定。

  國家對于產能過剩的調控一直就沒停過,但始終不見成效。因為其調控多以行政手段為主,諸如限制市場準入、嚴格項目審批、先進產能等量置換落后產能,這些所謂的重拳出擊在地方政府的虛與委蛇之下,往往都打不到重點。

  一、解析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的“中國式產能過?!?/strong>

  近幾年,國內大尺寸面板產能猶如一匹脫韁的野馬,快速地擴張。本土面板廠商如華星光電、京東方、中電熊貓以及國外三星和LG面板廠商在大陸建設高世代面板線,在地方政府的扶持下跑馬圈地,布棋未來大陸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場。大陸高世代面板線如全部建成量產,將有十條之多,作為平板顯示產業的從業者,從產業未來發展角度來看,是否會出現“中國式的產能過?!蹦兀?

大陸本土內的面板廠商現狀  

大陸本土內的面板廠商現狀

  京東方

  京東方作為國內最大的液晶面板制造商,曾因年年虧損,又年年年融資擴產的惡性循環而廣受行業人士詬??;現如今京東方已是柳暗花明:2012年京東方實現凈利潤達2.5億元,與此前預報的5000萬~1億元相比增長了近150%。并預計今年一季度凈利潤預計將達2~2.5億元,這些業績都是京東方4.5代線、5代線、6代線、8.5代線四條產線在背后作強勁支撐,同時也與京東方持續技術研發與創新、產品結構優化以及生產效率提升有很大的關系。嘗到甜頭的京東方又進一步布局國內高世代線,分別在合肥和重慶再建兩條8.5代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

  未來的京東方逐漸形成了己的液晶面板產能規模優勢,成為國內大尺寸面板領域的領導廠商。

  華星光電

  之所以華星光電2012年量產當年便實現了盈利,主要是因為它在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建設上以速度贏得時間和市場。“快”就是華星光電在殘酷競爭的液晶面板市場贏得生存空間的不二法寶。

  2010年3月華星光電面板廠打樁,2011年10月結束試生產進入量產。量產以后用10個月時間出貨量突破100萬片,創業內最短記錄;之后在7個月時間出貨便突破1000萬片。2012年9月,華星光電32英寸面板出貨超過了160萬片/月,全球市占率接近20%。由于2012年32英寸面板產品開始供不應求,全年銷售收入達到72.37億元,凈利潤達到3.15億元。今年華星光電液晶面板和模組的銷量目標定為1800萬片,面板產品將從32英寸延伸至48英寸、55英寸。

  良好的業績表現,前景大好的面板市場,雄心勃勃的華星光電正醞釀上馬第二條8.5代線,計劃2015年第*季度實現量產。

  中電熊貓

  在當今的液晶面板市場上,中電熊貓從夏普引進的一條6代線已經不能滿足南京建設“液晶谷”的胃口了,為了提升本地的平板顯示產業競爭力,南京想越過8.5代上馬一條10代液晶面板線項目。但總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看到夏普全球唯*一條10代線艱難掙扎在盈利的邊緣時,巨大的風險讓規劃者退縮了,因為投入產出比是每一位投資者不得不首先考慮的問題,建設10代線所需400億~500億元資金顯然是一個無法承受的重壓,而不足280億元的8.5代液晶面板線成為了中電熊貓領導層的首選。

  中電熊貓要提升企業在本土面板領域的實力需要走務實之路,可以借簽京東方、華星光電本土廠商建設8.5代線的已有經驗,依靠當地資源和產業迅速壯大自己。

  蘇州三星和廣州LG

  三星和LG作為韓國廠商在大陸投資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主要基于大陸龐大的消費市場。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大陸本土面板廠商高世代線的建成量產后對其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投資大陸展開貼身肉搏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大陸市場是他們難以忽視的巨大市場。目前,兩家韓企高世代面板產線正在建設中,設計月產能分別是9萬片和12萬片,預計分別將于今年底和明年中量產。這兩個高世代面板生產線也成為成國內大尺寸面板產能的一部分。

  如果國內十條高世代液晶面板全部量產,將基本上實現國內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場的自給自足。

  也說國內大尺寸液晶面板“過剩”問題

  隨著國內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陸續地投產量產,液晶面板產能會不會過剩,是一個難以給出確切結論的話題。但全球顯示市場總體需求依然在增長卻是不爭的事實,足以支持一部分新的投資。此外,考慮國內投資的市場前景,還需要考慮國內市場的需求狀況。

  國內十條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全部量產,“過?!眴栴}成了業界人士擔心的問題,其實持這種觀點的人大可不必為未來市場擔憂。這主要基于以下方面的事實。

  從產能及市場分析

  從全球面板線分布看,韓國有9條,中國臺灣11條,日本7條。大陸目前已經量產的只有四條,只能滿足國內生產所需面板總量的7.8%左右,大部分還需從外國進口。2012年,全球平板電視銷售量約2億臺,其中約50%在大陸生產。電腦(含臺式、筆記本和平板電腦)銷售量約5億臺,其中80%以上也在大陸生產,所以大陸幾乎消費了全球70%的面板量。目前,韓國、中國臺灣、日本仍主導著全球面板業,作為面板產品最大“出海口”的大陸,正替他們消化大部分的產能,隨著大陸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的相繼建成和投產,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本土面板廠商將徹底改觀這一狀況。

  所有已即便是全球液晶面板產能過剩,也不應該就認為國內企業的投資會付之東流,國內面板企業會虧損。產能過剩行業的本質競爭是成本競爭——這是最基本的經濟規律。誰的成本低,誰就最能夠在產能過剩時期掌握市場定價權,并能最終生存下來。這一規律有利于國內下游產業發達、綜合制造成本低的液晶面板產業的發展。

  所以擔心大尺寸液晶面板“過?!眴栴}的不是本土面板廠商,而是臺灣、韓國和日本,當大陸平板顯示產業實現了自足自給后,日本、韓國和臺灣的面板廠商將難以消化掉當地的高世代面板線產能,產品過剩將成為他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特別是依靠大陸電視品牌廠商討生活的臺灣面板廠商未來的日子過得越來越不好過,韓企三星和LG倒有先見之明,提前布局大陸市場。

  從LCD與OLED產業的關系分析

  從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發展來講,OLED顯示技術與TFT-LCD顯示技術并不是替代的關系,大陸面板廠商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產線如果加以改造,可以用來生產OLED顯示面板,更何況大尺寸OLED產業面臨著良品率等諸多發展瓶頸問題,OLED產業鏈走向成熟還需一個相當長的過程。

  目前,OLED產業的發展是以液晶產業為主的。OLED生產線在規劃上與液晶線設備50%以上通用,背板技術體系則完全一樣。成都京東方4.5代OLED線就是在液晶面板線的基礎上改造而來;三星和LG目前的8代實驗線和規劃中的量產線也全部采用液晶線改造的建設規劃。

  近年來液晶顯示技術最大的進步體現在4K產品上。4K產品需要液晶面板的背板TFT采用新型的更高電子遷移率的材料。這種材料和工藝主要是低溫多晶硅和金屬氧化物技術。這兩者也是OLED面板必備的基礎材料和工藝技術。國內京東方合肥8代線就直接采用金屬氧化物TFT,為未來向OLED過渡,以及出產更先進的液晶面板奠定了技術基礎。

  不僅如此,國內面板業也沒有放棄對OLED的投入。京東方新建鄂爾多斯5.5代OLED線;華星光電建設4.5代試驗線、維信諾和彩虹集團也在推進低世代OLED線的建設。國內面板業在低世代線上已經全面終止液晶線的建設和投資,新投資全部用于了OLED相關領域。

  以上事實都說明,國內面板業在OLED這個大方向是沒有分歧的。但是,為什么國內面板業在看準OLED的時候還在加大LCD液晶線建設的投入呢?

  首先,液晶線建設不會和OLED線建設有沖突。液晶面板線大多數設備、規劃都和OLED通用,建設液晶線就是為未來改造OLED線完成第*步。第二,OLED量產技術還未成熟,國際巨頭、技術先進的企業都沒有解決好量產的關鍵技術問題。國內企業現在冒進OLED的技術風險比建設液晶面板線的更為巨大,同時也面臨“無米下鍋”的產業環境。第三,國內顯示行業的發展需要面板的支持,面板產業不能采用簡單等待OLED成熟的策略而無所作為,建設液晶面板線是唯*選擇。第四,即便OLED面板線未來技術成熟了,其建設成本之巨大則達到液晶線的2倍,而由液晶線改造則可節省近半的投入,因此從投資的角度看,首先以成熟技術建設液晶線、量產、回收部分成本,在改造成OLED線符合投資風險控制的原則。

  據公開資料表明,LG三星等準備建設的OLED8代線即便以液晶面板線改造,投入依然達到28億美元。而如果單純新建OLED線則投資在60-70億美元。對于一個企業要形成產業規模,就必須投入至少三條這樣的生產線建設。試想一下,如果國內產業界沒有液晶產業的積淀,而直接投資OLED那么整體的資金壓力將會放大數倍,其市場前景更不為樂觀。

  大力建設液晶面板線,然后在向OLED過度,這符合面板產業技術發展的基本規律,是全球通行的做法。即便是今天國內在液晶面板上的投資看起來異常巨大和集中,也只是說明產業同仁在彌補與面板制造發達地區的“歷史”欠賬。輕易的將此理解成,可能導致產能過剩,或者與OLED技術發展潮流不符,都是片面不科學的觀點。

  從保護與稅收分析

  當本土大尺寸液晶面板產品滿足國內生產需求后,從保護本土產業發展角度看,國家在政策上就不會讓外國面板廠商像以前一樣肆意妄為,首先大尺寸液晶面板進口關稅將從現在的5%,進一步提升到8%,以扶持本土面板業的發展。外國面板廠商所生產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產品即使進入大陸市場,在價格上將分攤稅收和運輸等各種費用,其市場價格相比本土面板價格已成劣勢,如果他們不在技術創新等方面有獨有的優勢和產品特色,其將會從大陸市場上慢慢消失。據群智咨詢分析師李亞琴預計,京東方合肥、三星蘇州這兩條8.5代線將于2013年第四季或2014年第*季度投產,因此中國面板進口關稅進一步上調的時間窗口會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

  所以國內光伏產業的根本問題不在于產能過多,而在于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打破了基本的自由競爭規則:國內廉價產品被高額征稅。這恰恰說明國內光伏產業是有競爭力的。如果歐美日,不保護性的征收關稅,那么倒掉的就會是這些國家的光伏、太陽能產業。

  當然,飛速發展的國內面板產業和彩電產業,也可能最終受到同等的“貿易保護措施”的競爭限制,而出現行業性困難。據國外傳媒報道今年3月19日,歐亞經濟委員會理事會作出決定,提高液晶電視進口關稅至16%,并于消息公布后30日自動生效。2012年11月白俄羅斯提出將進口液晶、等離子電視和監視器的關稅從10%提高至16.7%,但不少于42.5歐元/臺的動議,還建議提高微波爐和空調的關稅。這應當引起國內官方及企業界的關注。但即使如此,這也不該是自己限制自己發展的理由。不能因為害怕自己強大了遭受制裁,就放棄發展的權利。

  二、解析國內觸摸屏產業的“中國式產能過?!?/strong>

  國內觸摸屏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無非是近來蕪湖20億元觸摸屏項目的猝死而引起業界人士擔憂。而觸摸屏行業的產能過剩深層次原因又與本土高世代液晶面板所遇到的情況有所不同。



  全球觸摸屏行業經過了2010-2012年瘋狂增長后,隨即進入一個調整時期。2012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在7億部左右,其中中國出貨近2.3億部,市占率約占1/3;2012年度平板電腦出貨量近1.2億臺,蘋果占60%左右的份額;據Displaybank預測,2013年中小尺寸電容式觸控面板出貨量約為10.6億片,同比增長35.4%,增速略有下滑;大尺寸電容式觸控屏出貨量約為2130萬片,同比增長6.5倍。如此龐大的消費市場,對于觸摸屏產業來說,如此巨大的觸摸屏市場,怎么還出現如蕪湖觸摸屏項目猝死的現象呢?

  其實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的規律起了作用,而觸摸屏行業不像高世代液晶面板線那樣需要政府來扶持,是政府介入很少的行業,沒有“中國式產能過?!钡囊蛩卦诶锩?,主要是市場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在起作用,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數百家的觸摸屏廠商的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間競爭激烈,技術含量低,大多處于組裝階段。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就有不少觸摸屏廠商倒閉。而今年更是整個觸摸屏行業的發展轉型調整期。


  實際上,觸摸屏產業大熱下,大量的資源涌入,這如同LED和光伏產業當初的情景一樣,只是LED和光伏行業的消費端受政府采購的拉動,政策性影響很大,而大陸觸摸屏的消費拉動是市場的自然行為,最終也不會出現“中國式產能過剩”。影響國內觸摸屏產業過剩的有以下關鍵因素:

  價格與成本控制因素

  經過2012年的洗禮,國內觸摸屏行業的生存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了殘酷的“紅?!笆袌?,價格戰不可避免,而觸摸屏產品價格不斷下跌,成本控制是觸摸屏廠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倒閉將成為必然。解決之道無非三個方面,其一是把成本降下來;其二提高利潤空間;其三推出新產品,提高技術含量,擺脫價格戰。為應對觸摸屏產品價格不斷下跌,有的廠商搬到了較為偏僻的地方,以降低人力成本;有的則想方設法打入終端品牌廠商供應鏈,以規模出貨,保證盈利。而以提高技術含量的企業卻少之又少,畢竟這是一個積累和沉淀的過程,一般是新技術產品發生在成立時間早,有一定的技術研發能力的大企業身上,而眾多中小企業只能走跟隨者的角色。

  技術的升級頻率因素

  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沒有觸摸屏行業在技術升級的頻率上更快的了,從G+G,G+FF到OGS,再到In-Cell,觸控技術發展越來越快。業界普遍認為G+G,G+FF、OGS、In-Cell等觸控技術此消彼長至少需要3-5年,但現在從終端的發展和變化來看,時間可能更短。這給還靠買玻璃蓋板加控制IC的貼合觸摸屏廠家帶來嚴重的挑戰和生存危機,因為中高端市場智能機越來越薄,玻璃廠、LCD顯示屏廠以及一些上市公司進入OGS,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已不可避免。

  目前,國內數百家觸摸屏廠家,一部分要繼續做低端市場,維護三線品牌的需要,以圖新的發展。一部分廠商有利潤積累后,開始考慮轉型或設備更新,但是成本控制和規模至關重要,面對消費市場的變化、上游技術的更新以及微薄的利潤,風險也在加大;幾家大的上市公司和臺企一道,力爭成為英特爾、蘋果、三星、華為、聯想等供應商,一面維護老客戶開發新客戶,一面又轉型調整。有技術研發實力的傳統玻璃式電容屏的廠商都做出了調整,目前,信利光電、萊寶高科等都已經推出了OGS觸摸屏產品。而如加工貿易型觸摸屏廠商多數規模較小,成本主要是人工成本,客戶主要集中在山寨市場,出貨沒有保障。隨著傳統玻璃式電容屏市場逐步壓縮,這類貼合廠的生產空間也將被擠掉。

  以上種種分析來看,觸摸屏市場的產品過剩是低層次的低技術含量的同質化產品造成的,這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上對其適當的引導。

  綜合所述,“中國式的產能過?!钡慕鉀Q,需要政府要管住自己閑不住的手;而如觸摸屏行業的產能過剩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加以引導,不要出現一擁而上,一哄而散的產業。蘋果、支付寶、微信都不是引導和被規劃出來的。其實都在界定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范疇之內。政府有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致力于市場環境的完善,不僅包括減少企業的審批成本,也包括讓扭曲的價格信號恢復到市場正常水平,讓環境成本顯性化。只有在市場的內生驅動之下,兼并重組也好,大浪淘沙也罷,中國式產能過剩問題才可以被消化掉。

來源:平顯時代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歡迎投稿

電話: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

行業資訊項目信息
案例欣賞

精彩案例推薦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業績榜http://www.xpjqr.com.cn 備案許可證號:陜ICP備11000217號-8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4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