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顯示行業將出現多種技術共存的局面
摘要:技術變革關口下,顯示面板技術及市場走勢將會怎樣?當前,顯示面板技術變革正處在行業發展的十字路口,LCD、OLED、MiniLED等技術均在各自的賽道和產品區間展開激烈的競爭和角逐。業內人士對愛集微表示,“未來10年,顯示行業將會出現多種技術共存的局面。”
文章轉載自:顯示與觸控網
技術變革關口下,顯示面板技術及市場走勢將會怎樣?當前,顯示面板技術變革正處在行業發展的十字路口,LCD、OLED、MiniLED等技術均在各自的賽道和產品區間展開激烈的競爭和角逐。業內人士對愛集微表示,“未來10年,顯示行業將會出現多種技術共存的局面。”
為此,筆者也對LCD、OLED、Mini LED等顯示技術進展以及市場走勢進行總結分析。
大尺寸TV面板
眾所周知,疫情帶動“宅經濟”發展,電視、筆電等消費電子需求大增。終端市場需求強勁,也帶動上游 LCD 面板價格持續上漲。自2020年6月開始,LCD TV面板價格持續上漲至2021年6月份,行業也迎來了時間最長、漲幅最大的上漲周期。
不過,隨著終端需求轉弱,上游原材料供應趨穩以及TCL華星10.5代線工廠(T7)、惠科8.6代線工廠(H5)等廠商產能的釋放,行業供需出現反轉,持續一年左右的LCD TV面板“漲價潮”宣告結束。以小尺寸的32寸產品為例,7月每片均價高達87美元,現已跌至每片41億美元,跌幅達53%。而大尺寸的65寸產品每片均價從7月的288美元跌至179美元,跌幅為37.85%。
業內人士指出,國內面板廠商或繼續擴展其產能。例如惠科將擴展H2、H4、H5工廠產能。而京東方B17在實現18萬片/月之后,可能會進一步擴大產能,附加的產能為12萬張/月。
Omdia指出,中國大陸新產能開出、后疫情時代面板需求減少、非面板零件的短缺以及物流問題等因素可能導致明年Q1 LCD TV面板價格出現持續下降,從Q2開始,面板需求將增加,電視面板價格將逐漸反彈;同時元器件短缺將會是2022年持續影響面板價格的因素。由于電視需求在后疫情時代的變化將會十分劇烈,電視面板的價格隨著供需的變化將有可能呈現一年內出現兩次循環的現象。
而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董敏也向愛集微表示,“2021年七月,終端廠商的庫存非常高,部分頭部品牌幾乎達到了歷史新高。由于預判到LCD TV面板會跌價,頭部品牌也進行了庫存的清理。但國慶和雙11備貨,導致目前庫仍處于較高的水平。不過,伴隨著終端市場需求的恢復,今年二季度之后面板價格或企穩回升。”
從供應端來看,部分面板廠對既有產線產能的積極擴充將帶動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有效供應產能同比增幅明顯。根據群智咨詢預測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LCD TV面板產能面積同比增幅達到8.1%。
綜合供應和需求來看,根據群智咨詢供需模型測算,2022年一季度全球液晶電視面板面積基準的供需比為6.2%,供需形勢相較2021年下半年有所緩解,但依然供應寬松,液晶電視面板價格維持下降的趨勢,跌幅逐步收窄。二季度隨著面板價格逐步逼近現金成本,同時,內銷備貨需求有望恢復,液晶電視面板價格能否企穩以及部分尺寸的面板價格或迎來拐點。
與LCD TV面板價格走勢較為類似的是,疫情推升宅經濟需求,用于大尺寸電視的OLED面板價格于2021年Q2出現3年來首次上漲,但Q3再度轉為下跌(下滑約3%)、Q4跌幅擴大至5%,近兩年來價格已下跌2成。
大尺寸OLED面板價格持續下跌,與三星顯示、LGD增產有很大的關聯。2020年以來,LGD不斷提高廣州8.5代線電視用OLED面板產量,當前其OLED面板年間出貨量已較2020年(450萬片)大增7成至750萬片。同時,三星顯示QD Display正式量產標志著OLED TV面板供應由單一供應向多元供應格局轉變,對OLED TV面板供應提供了更強保障。群智咨詢預計2022年OLED面板出貨將突破1100萬片,滲透率將達到4.3%。
而在熱捧Mini LED電視方面,伴隨著大廠入局,業界對2021年Mini LED電視市場抱有較高的期待。但由于Mini LED背光模組成本較高,增加了Mini LED電視的成本,導致價格較高的Mini LED電視遭市場冷落,銷量不如預期。
奧維云網消費電子事業部總經理揭美娟向集微網透露,奧維云網已經將2021年Mini LED電視市場規模從25萬臺降至15萬臺左右。GfK更加不看好Mini LED電視市場,甚至預計2021年中國Mini LED電視的零售量規模僅為7萬臺。
不過,隨著Mini LED成本的下降,該產品的競爭力也有望加強。董敏表示,當前產業上下游廠商向Mini LED領域投入大量的資源,今年和明年Mini LED將成為電視產品的新技術主流,Mini LED電視激烈的市場競爭還將持續三年左右。
整體來看,在全球數字化以及IoT的大浪潮下,用戶使用場景和應用需求的變化為產品創新帶來了機會,為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量空間,特別是OLED、Mini LED、超大尺寸、高刷新率電視等細分市場的需求均有不錯的增長潛能。群智咨詢認為,強化創新,挖掘細分場景需求,滿足不同消費者對電視的個性化需求,是品牌提升產品差異化競爭,創造更多產品價值的必經之路。
中小尺寸領域
目前TFT-LCD所使用的半導體基底材料主要有三種,分別是a-Si、LTPS和IGZO。其中,a-Si 技術由于成熟穩定,成本較低,可在所有尺寸產品上實現較高的良率,早期的TFT-LCD面板以a-Si基底材料為主,但目前已不能達到市場最 新需求,主要應用于中低端智能手機、車載等專顯市場及價格便宜的EPD(電子紙)面板。
在過去兩年里,由于受到疫情的影響,教育類筆記本、平板電腦等需求迅速增長,導致a-Si LCD產能供應處于非常緊張狀態,產品價格也持續上漲。不過,隨著市場需求下滑以及新產能的開出(新增產能包括信利仁壽5代線、河南華銳5代線、綿陽惠科8.6代線等),行業供需反轉,產能也由緊缺轉為過剩,a-Si面板價格從2021年7月開始連續下滑,預計下降趨勢仍將繼續。
而LTPS適用于分辨率、電子移動速率要求較高的中小尺寸高端LCD面板。由于受到OLED技術的擠壓,其逐漸退出中高端手機市場,并逐漸轉向平板、筆電、車載等市場。
隨著技術更迭以及市場需求轉變,國內面板廠商也加快了中尺寸的戰略布局,例如TCL華星已將T3產線的一部分產能轉向中尺寸產品開發,同時擬擴建一條月加工玻璃面板4.5萬片的第6代LTPS LCD顯示面板生產線(t5)以及氧化物半導體顯示產線(t9),生產車載、筆電、平板、VR顯示面板等中小尺寸高端顯示產品。
而金屬氧化物(IGZO)具有更高的電子遷移率,電子遷移率越高則器件信息傳輸量越大,可使用更窄的通道傳遞信息,實現更高的分辨率,并具有高亮度、低功耗、窄邊框的優勢。目前國內布局該技術的企業有京東方、TCL華星、華映科技、龍騰光電(技術改造)、惠科等。
在OLED技術方面,憑借窄邊框、可折疊、低功耗等多項技術優勢,OLED面板已廣泛應用于全球一線品牌的旗艦手機上,其市場滲透率呈快速增長趨勢。與此同時,OLED面板也逐漸往筆電、平板等市場滲透。例如,三星、華碩、聯想、惠普、戴爾和小米等筆記本電腦制造商最近已經或即將推出OLED筆記本電腦。
具體市場來看,在智能手機領域,隨著終端市場需求下滑,手機面板出貨量也呈下滑趨勢。數據顯示,2021年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面板出貨約為4.8億片(玻璃小片口徑),同比下滑約6.5%。
而在整體下降趨勢中,不同技術類別的手機面板出貨呈現分化現象,包括LTPS和a-Si在內的TFT LCD市場已趨于飽和,而隨著5G智能手機新機型的發布,OLED的需求得到增長,三季度OLED面板出貨約為1.7億片,同比增長約為39.2%,出貨滲透率約為35.1%,同比上升約11.5個百分點。
為了應對OLED強勁的市場需求,中國顯示面板廠商正加速推進柔性OLED的大規模生產技術,以追趕三星、LGD等廠商。根據群智咨詢調查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6.4億片。分區域來看,中國大陸廠商的OLED面板出貨量約1.4億片,同比增長約60.1%,以增長幅度兩倍于全球平均增幅快速成長。其中京東方(BOE)以6000萬片的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二,國內居首位。
Omdia預計今年智能手機顯示面板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隨著LTPS LCD在智能手機顯示面板中失去市場份額,六代線LTPS LCD工廠將被分配到生產平板電腦和車載面板,這些都是高分辨率、大尺寸的顯示面板市場。
在筆電領域,后疫情時代,人們對于高端舒適、性能優越的筆記本需求擴大,性能輕薄本需求旺盛,市場上新品迭代熱潮涌動。同時挖礦市場持續火熱,帶來一定量的游戲本消費需求。據群智咨詢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筆電市場三季度整機出貨規模積極增長,同比有約16.8%的增幅;四季度市場熱度穩定,2021年全年出貨規模有望達到3380萬臺以上,同比大幅增長約18.1%。
在屏幕技術方面,OLED市場逐步擴大,滲透率增加。OLED產品在三季度出貨約為16萬臺,中國市場滲透率達到了1.7%。今年的OLED產品種類繁多,產品價格整體下探,市場在進一步向下拓展,品牌方聯想華碩等都上了很多的OLED產品。面板廠商也在積極生產,OLED折疊屏將于明年集中量產,預計今年OLED產品將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而在Mini LED技術方面,2021年蘋果新推出的兩款搭載Mini LED屏的筆電問世,引爆了市場熱度,但MiniLED的成本比較高,外加供貨周期不穩定,以蘋果為首的Mini LED產品后續的增長會有所放緩,市場發展的主旋律還是在OLED上。
群智咨詢表示,今年在新品迭代加速下,中高端機型將繼續保持高需求,但是增速有會有所放緩。下半年挖礦需求將會減緩,對于中國游戲本產生的強勁推力到了下半年也會轉弱。預計今年中國筆電市場出貨規模約為3460萬臺,市場空間比較可觀。
在車載領域,得益于汽車智能化,屏幕搭載率的快速提升,整體需求仍然呈現明顯增長趨勢。據群智咨詢的數據顯示,預計2021年全年前裝車載顯示市場總出貨量約為1.64億片,同比增長約22%。
從車載顯示產品技術規格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在座艙內的加大探索,車載顯示向高分辨率,大尺寸化及極致窄邊框的趨勢發展。在天馬、友達、LG顯示、TCL華星等面板廠的積極推廣下,LTPS LCD表現十分搶眼,尤其是借助大尺寸化發展趨勢下10英寸以上的主力產品和HUD抬頭顯示搭載率提升,LTPS LCD車載顯示產品滲透率快速增長。根據群智咨詢新測算,預計2021年全球LTPS LCD車載顯示面板出貨量約1900萬片,同比增長約83.4%,滲透率提升到約12%,總體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從中小尺寸面板技術走向來看,OLED面板已經基本占據中高端手機市場份額,并逐漸向低端領域滲透。而LTPS LCD面板在手機領域失勢,勢必會在IT、車載等市場搶占更多市場份額。
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經過多輪洗牌,面板雙雄友達和群創替代五虎格局
從“五虎”到“雙雄”,細看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發展軌跡。芯歷史──縱覽國內外半導體產業發展歷程,挖掘行業奇聞趣事,以古鑒今,探尋產業未來發展之道。
集微網報道,面板在中國臺灣曾被視為“明星”產業,甚至與當地半導體產業平起平坐。回顧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發展史,曾有過與日韓爭鋒的輝煌,也曾經歷過“五虎”變“雙雄”的窘迫,如今在韓國面板產業碾壓以及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崛起下,更是陷入了兩面夾擊的困境。
日韓之爭的“紅利”
縱觀面板產業的發展,往往遵循著新產線投產——產能過剩——面板降價——面板廠虧損——降低產能利用率或關閉產線——產能不足——面板漲價——再次投產的運行軌跡,所以在這一“洗牌”的過程中總有人“出局”,也有人順勢崛起。
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發展還要從日韓兩國之爭說起。
在全球面板產業中,日本和韓國當屬于率先發展的梯隊。自美國無線電公司(RCA)于1968年研發出首片液晶顯示面板(LCD)后,日本盯上了這一技術并于1970年進軍LCD這一領域,并先后涌現出精工、夏普等優 秀企業;而韓國的起步則較日本晚些,三星和LG于90年代中期開始大規模投資薄膜晶體管的液晶顯示器(TFT-LCD)產業。
日韓兩國為了搶占市場,由此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97年前后,日本面臨著亞洲金融危機和面板產業低谷的雙重打擊,三星、LG則憑借著前幾年的大幅擴產蠶食了日本企業的市場份額。不過掌握著尖端技術的日本也未就此放棄,其將目光瞄準了當時亞洲受金融危機影響最小的中國臺灣,與當地的合作伙伴簽訂TFT-LCD技術轉讓合同,彌補了日本產能不足的同時獲得了大量專利轉讓費。
與此同時,中國臺灣相關部門在2002年提出了“兩兆雙星”計劃,其中“兩兆”指在2006年,半導體與彩色顯示產業兩項產業的產值各突破一萬億元新臺幣。
在技術的加持以及政策的推動下,中國臺灣面板產業形成了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中華映管和瀚宇彩晶“五虎”的格局。數據顯示,2003到2009年,中國臺灣的面板產業投資金額超過1萬億新臺幣,該地區液晶面板出貨量更是占據了全球40%以上的份額,形成了與日、韓三足鼎立的局面。
“五虎”變“雙雄”的無奈
不過好景不長,剛剛熬過2008年經濟危機的中國臺灣面板產業又遇到了2009年的產業下行周期,有產品卻無市場,不得將產能利用率降低至四成。
彼時,中國大陸向其伸出援手,長虹、康佳、TCL等九家電視企業與友達、奇美簽署了交易總額為44億美元的采購合同,總需求量超1200萬片。然而臺企專而以“不愿依靠內地客戶,怕渠道被控”為由低價將面板賣給了韓企,囤積了大量面板的韓企進而坐地起價。這也為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衰退埋下了種子,失去大陸市場的同時經歷了三年(2009-2012)的連續虧損。
除了產業發展不景氣外,參與“操縱市場價格”而被反壟斷機構罰款也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因素,瀚宇彩晶便是鮮活的案例。從2001年到2006年期間,瀚宇彩晶和三星、LG、奇美、友達、中華映管共召開53次“晶體會議”,交換液晶面板市場信息的同時協商液晶面板價格。經美國司法部以及中國大陸反壟斷機構查明后,分別處以3000萬美元和24萬人民幣的罰款。此外,瀚宇彩晶也收到了歐盟反壟斷監管機構的罰單。
另外一家“五虎”之一——中華映管的破產則令面板產業唏噓。中華映管成立于全球映像管電視機(CRT TV)風靡的時代,并一度成為全球彩色CRT廠商龍頭。之后順勢進入TFT-LCD液晶面板領域,不過后期布局以智能手機中小尺寸面板為主,產品組合較為單調,加之家族集團轉型難、本身財務體質不佳等因素,在連續10年虧損后于2019年9月宣告破產。至此,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的另一顆“巨星”隕落。
而后中國臺灣面板產業經過多輪洗牌,廣輝電子并入友達光電,奇美電子被整合進鴻海集團旗下的群創,面板“雙雄”友達和群創也替代了以往的“五虎”格局。
兩面夾擊的困境
目前,中國臺灣面板產業在韓國和中國大陸的夾擊下,日子似乎并不好過。在OLED占據主流的時代,中國臺灣企業卻選擇了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即投入Micro LED研發,不過Micro LED還存在著LED外延片與芯片、大面積化、巨量轉移、良率等技術難題,過高的生產成本也加大了其普及的難度。
以產品價格而言,Micro LED目前更多用于100英寸以上的超大尺寸電視和商用市場,產品價格較高,在10萬元以上。三星作為MicroLED產能最大、技術最完備、商用產品最多的公司,已發布的110英寸MicroLED彩電價格高達1.7億韓元(約合89.85萬元人民幣),即使消息人士稱三星計劃將今年5月投產的89英寸和101英寸新機型的成本降低約40%,也要1億韓元(52.53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按照這個價格估算,即使是小尺寸寸的家用電視也將價格不菲,短期內難以進入普通家庭。因此,群創、友達等中國臺灣面板廠商在Micro LED的投入短期內難以得到回報。
韓國和中國大陸則早已進入OLED時代。三星Display、LG Display甚至宣布停產液晶面板,除了保留本地的部分生產能力之外,兩家公司基本上告別了LCD市場,專心OLED這個高端顯示市場。
中國大陸方面,京東方、TCL華星、天馬、維信諾等公司近年來大力建設5.5代/ 6代等高世代OLED生產線,并逐漸獲得國際知名品牌企業認可。業內專家預測到2023年,中國大陸地區的OLED面板總產能占比將近46%,屆時將成功取代韓國成為全球最大的OLED面板供應商。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和中國大陸在搶占OLED市場的同時,也從未停止對Micro LED的研發,屆時中國臺灣能否憑借這一技術翻身還需交給時間的驗證,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Micro LED市場也會掀起激烈的競爭。
中國臺灣面板產業顯然已在OLED時代完全失去了競爭力,LCD的市場份額也逐漸被中國大陸崛起的廠商蠶食,雖然Micro LED的前景和風險相伴而行,但這或許是中國臺灣面板產業最后的翻身機會。
2022年開年,中國面板業迎來了新建面板產線熱潮
面板業再迎產線擴建潮。長沙惠科8.6代線第10條產線點亮、友達光電10年后再新建8.5代線、廈門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產線正式點亮、LG顯示廣州新建一條8.5代OLED生產線、廣州華星建設8.6代氧化物半導體項目、維信諾建設第6代柔性AMOLED模組項目……2021年營收規模創造歷史*高位的面板行業,2022年開年又迎來一波高端面板擴產潮。
在疫情發生后面板供需逐漸寬松的大環境下,平衡“結構升級”與“市場換擋帶來的盈利壓力”成為今年面板業的一大課題。
2021年面板營收規模創歷史高位
回顧2021年面板業發展態勢,上半年,受到旺盛的終端需求和驅動IC等上游供應鏈材料緊缺影響,顯示面板市場呈現供不應求的局面,面板價格持續上漲,全球各面板廠商營收均創歷史新高。進入到下半年,市場需求逐漸回歸理性,液晶面板結束了歷史上最長的上行周期,各應用產品價格先后回落。群智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新型顯示面板行業營收規模創造了歷史*高水位,達到約1366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8.2%。
就面板類別而言,2021年全球智能手機面板出貨約19.4億片(Open Cell統計口徑),同比增長約2.6%。同時,2021年全球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6.4億片,同比上升31.1%。隨著國內OLED面板廠產能逐步釋放,2021年中國大陸廠商的OLED面板出貨量約1.4億片,同比增長約60.1%,增長幅度兩倍于全球平均增幅。
2021年全球TV面板市場營收規模約為429億美元,同比增加約25.4%。由于TV液晶面板價格周期性波動劇烈帶來的盈利波動顯著,加之需求透支將導致終端市場需求疲軟,面板廠商產能策略向IT產品和商顯產品轉移,預計2022年TV面板營收規模呈現穩中下降趨勢。
隨著居家辦公、游戲娛樂的消費習慣成為主流,筆電市場持續保持活力。2021年全球筆電面板市場呈現積極增長態勢,整體營收約為159億美元,同比增長約50.9%,營收占比突破10%,僅次于智能手機和TV.未來,筆電市場結構升級將加快,低端需求萎縮,中高端市場需求旺盛,新產品迭代將進一步促進消費市場換機需求。
群智咨詢TV事業部研究總監張虹向記者表示,預計2022年手機面板出貨維持相對穩定,而Notebook、Monitor、TV等大尺寸應用面板出貨受到需求消退的影響,同比呈現不同幅度的下降。Notebook出貨面積同比下降3.8%,Monitor、TV面板的出貨面積依然能夠維持相對不錯的增長。大尺寸化帶來的面積增長依然是面板廠商去化產能最有效的途徑。
新建產線劍指高端產品
2022年開年,中國面板業迎來了新建產線熱潮。
2月7日,長沙惠科第8.6代超高清新型顯示器件生產線第10條產線點亮,采用大尺寸第8.6代IGZO氧化物半導體背板技術路線,主要產品為4K、8K等超高清大尺寸顯示面板。
2月8日,廣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廣州市2022年重點項目計劃》,囊括主要生產高端車載、醫療工控、航天航空等專業顯示面板及MicroLED新型顯示產品的廣州華星第8.6代氧化物半導體新型顯示項目和維信諾第6代柔性AMOLED模組項目等。
2月11日,友達光電宣布睽違十年在中國臺灣再建第8.5代線,初始將以a-Si技術為基底,并向上延伸LTPS等,也不排除有Mini/Micro LED產品加入,后續將針對市場需求,以大型化、高值化、曲面、窄邊框等高值產品為主應對高階IT面板需求。
2月15日,廈門天馬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第六代柔性AMOLED產線正式點亮,規劃的均為柔性屏產能,以智能手機產品為主,天馬目前一共擁有3條AMOLED產線,有望提升天馬在中小尺寸高端顯示特別是AMOLED領域的市場地位。梳理各大廠商的最 新建線邏輯——覆蓋大中小尺寸,劍指OLED、4K/8K、高階IT面板,基本與業界研判2022年顯示產業迎來結構升級之年步調一致。
Omdia顯示部門研究總監謝勤益表示,2021年,8.5代線和8.6代線產能的54.8%用于液晶電視面板生產,2022年這一數字將降至48.7%。2021年,8.5代線和8.6代線產能的8.4%用于OLED電視面板生產,這一數字在2022年將上升到10.6%。2021年,20.9%的8.5代和8.6代線產能用于桌上顯示器面板生產,2022年將上升到24.4%。2021年,8.5代和8.6代線產能的7.4%用于筆記本電腦面板生產,2022年將增加到7.9%。
張虹指出,從產能投資角度看,全球顯示面板市場投資將呈現兩個方向的特點:一是面板廠商對LCD新線投資步伐明顯放緩;二是對OLED的投資依然保持積極態勢,方向會由小尺寸轉向中大尺寸,由低世代(6代)向中高世代線轉變,從原來的Flexible OLED向多元技術轉變,WOLED會持續擴產,QD-OLED產能會呈現持續的增加。
平衡高附加值與盈利壓力
2021年,中國面板企業把握住了機會,實現了全面盈利,也促進了京東方和中電熊貓、TCL華星和三星、杉杉和LG化學等整合,催生了新技術成長,加快了創新應用進程,但也依舊面臨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升值空間。
從一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我國面板業升值空間:當韓國面板產能出貨面積為4000萬平方米時,可以實現約395億美元的營收,而當我國面板出貨面積高達1.3億平方米時,營收約為427億美元。出貨翻番,營收并沒有顯著提升。
對此,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液晶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梁新清解釋道,這說明韓國產業高附加值產品生產能力強,其中貢獻很大的就是AMOLED.中國面板產業在LCD領域產能占據優勢,韓國在逐漸減產。
在梁新清看來,韓國面板廠由于成本競爭力低下,只是退出了LCD的生產環節,卻依舊在加大后端市場應用,每年從國內面板廠采購大量LCD面板,用較低的價格采購質量最 好的屏幕,導入高端電視中,而將資金投入到自身新技術研發中。對此,國內產業要有清醒的認識。
2022年全球面板產能將繼續增長,群智咨詢預計2022年全球顯示面板產能同比將達到12%的高速增長,總體產能增速達到2013年以來最大增幅。而進入疫情常態化時期,需求被提前透支,面板供需逐漸寬松,在大盤疲軟的態勢下,面板廠商繼續維持高盈利水平的壓力將不斷增加。
在“探索高附加值”和“頂住盈利壓力”這個天平上,需要面板業做出極大努力。對此,群智咨詢副總經理兼首席分析師陳軍提出了三點建議:
要在提升效率基礎上,以技術升級推動產品升級。當前發達國家市場需求透支,發展中國家消費者購買力下降,全球低端需求低迷。低端需求低迷帶來大盤下滑的風險,若要刺激低端需求則要靠價格,在成本上漲的趨勢下,降價損失盈利,難為長久之計。因此,應通過技術升級帶動產品升級,通過產品升級拉動更新換代需求,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從周期型轉向成長型模式轉變。
要深挖細分市場,做好場景創新至關重要。疫情常態化時期用戶場景細分化趨勢愈加明顯,辦公、電競、娛樂、專業顯示等領域內細分化場景愈加豐富;智能座艙概念下帶動多元車載顯示興起。做好細分市場的產品選擇與策略優化,激發用戶潛力,對于市場分化下確保和提升盈利能力尤為重要。
要警惕盲目擴張規模,2022年市場轉換、增速下降為大勢,企業應提高組織靈活應變能力,協同供應鏈,響應市場需求變化趨勢,避免盲目擴張對市場秩序和自身經營的不利影響。
信利200億元投低世代LTPS產線引業界關注 中小面板廠商探索破局之道
目前,由于面板價格持續下跌,各大面板廠商的投資活動幾近停滯,中小面板企業承壓不小。在此背景下,如何發展,成為中小面板企業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近日,信利集團以200億元投資第6代TFT-LCD生產線項目。信利斥資數百億元投資低世代產線的擴張舉動,引來業界關注。
信利200億元投向LTPS產線
信利國際于1991年在港交所上市,是中國最大的智能手機元件、部件制造商,也是全球頂級汽車顯示屏供貨商之一。公司主營業務面向智能手機和非智能手機,后者主要指的是汽車、家用電器、可穿戴設備及醫療等領域的液晶顯示器。數據顯示,信利在2020年的營收為222億港元,凈利潤6億港元,其中液晶顯示器產品占總營收的64%。
據業內人士分析,從200億元的投資規模以及信利以往的投資經歷來看,該產線應該是支持超高分辨率的LTPS產線,包含從面板到顯示模組的完整產能配套。
奧維睿沃高級研究經理榮超平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長期來看,頭部面板廠的規模競爭優勢逐漸擴大,對于中小面板廠來說,投資下一代技術領域難度較大,因為需要消耗大量資金。”
信利“逆流而行”背后的邏輯
在面板行業承壓的投資低谷期,信利為何選擇“逆流而上”,并且選擇了低世代LCD產線呢?
據悉,此次信利投資的第6代TFT-LCD生產線項目,主要針對高端車載顯示、工業醫療及物聯網、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中小尺寸顯示屏市場需求。信利官網顯示,信利早在1996年就開始在車載顯示屏領域進行布局,如今已成為全球車廠的主流供應商。
“隨著物聯網及5G時代到來,更多生活場景將成為顯示應用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新型顯示技術也呈現多元化趨勢,包括LCD、OLED及微顯示等。但中長期來看,中小尺寸LCD面板仍然擁有較長生命周期。”群智咨詢車載顯示分析師陳自偉向記者說道。
近年來,車載顯示器的需求不斷增多。2012年,特斯拉的電動車Model S亮相,車內中控面板首次采用17英寸高清LCD屏,開啟了車載顯示大屏時代。之后,奔馳新款車同時并排配備了兩塊12.3英寸屏幕,新款奧迪A8中型車共配備了三塊液晶顯示屏,車載顯示進入多屏時代。根據群智咨詢的數據,預計2021年全球前裝車載顯示面板的出貨規模約為1.64億片,其中OLED顯示面板的占比不到1%(約0.2%),市場仍然以LCD中小尺寸面板為主。
不難看出,信利的投資很大原因是看上了車載顯示屏及相關業務的市場價值。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當前時期投資6代線,能夠減少投資周期的運行成本。
中小面板廠商探索破局之道
目前,全球面板產能不斷向中國大陸集中,中國大陸頭部面板廠京東方、TCL華星、惠科持續擴大產能,不斷擠占其他中小面板廠的市場份額,面板產業格局加速變化。
受到來自中國大陸液晶面板廠高世代線的降維打擊,韓系LG顯示、三星顯示開始加速液晶產能退出,并積極布局下一代OLED顯示技術。而中國臺灣面板廠群創和友達持續減少TV面板產能,以降低對TV營收的依賴,將產能更多轉向IT、工控、車載等領域,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目前,國內中小面板廠整體產能擴張受限,與頭部面板廠逐漸拉開差距。
“在市場行情較好的階段,中小面板廠處于盈利水平,但隨著面板價格再次跌入低谷,行業出現虧損,企業運營壓力會增加。同時,在上游供應鏈、客戶結構穩定性等方面,中小面板廠與頭部面板廠差距拉大。”榮超平對記者說,中小面板廠要么被兼并收購,像中電熊貓在2020年將南京G8.5和成都G8.6轉讓給京東方;要么布局差異化產品,比如中國臺灣的友達、群創逐漸減少TV面板產能,產能更多布局工控、車載、醫療、AR/VR等領域,以保證在盈利的情況下生存。
在Omdia首席分析師Ricky Park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得到緩解后,配合虛擬現實的元宇宙生態系逐漸興起,VR面板需求將被喚起。Omdia預計,3D游戲和視覺娛樂將刺激VR和AR的新需求。預計LTPS LCD將主要用于車載市場,并且進一步提高分辨率等核心指標,以避免在智能手機市場與OLED競爭。
”群智咨詢副總經理兼首席分析師陳軍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隨著物聯網及IoT數字生活的到來,尋求多場景突破成為更多中小面板廠今后發展的機會及突破點,比如智能工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
來源:愛集微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