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大屏幕顯示業績榜 [ 業績榜首頁 - 網站地圖 ]

常志剛:媒體建筑,走進大眾走進生活

類別:行業新聞發表于:2018-12-07 09:43
關鍵字:媒體建筑 藝術 樓宇亮化

摘要:2018國際媒體建筑雙年展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高精尖中心常務副主任常志剛教授接受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專訪,就媒體建筑的內涵、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媒體建筑新學科的建立,以及其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關系,及媒體建筑在社會、文化和商業等領域的巨大潛力等問題展開討論。

  國際媒體建筑雙年展MAB(Media Architecture Biennale)是全球媒體建筑領域規模最大、規格*高的學術品牌活動。2018年國際媒體建筑雙年展——MAB18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舉行。本次展覽主題為“媒體建筑——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展覽匯聚了來自歐洲、美洲、澳大利亞以及國內知名高等院校、藝術機構、科研機構以及創新企業的代表,集中呈現全球范圍內媒體建筑領域*高水平的理論研究與城市實踐。

u=970595280,3756692010&fm=11&gp=0.jpg

  中央美術學院藝訊網獨家采訪了2018國際媒體建筑雙年展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高精尖中心常務副主任常志剛教授。就媒體建筑的內涵、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媒體建筑新學科的建立,以及其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關系,及媒體建筑在社會、文化和商業等領域的巨大潛力等問題展開討論。


 Q:媒體建筑出現至今不過十余年,它被認為是數字科技和建筑技術的產物,是自然、文化、技術和藝術等各種要素交互融合的突變。怎么去理解媒體建筑?它的重要特征和創新之處是什么?


  常:“媒體建筑”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叫法,它并不是一個非常準確的學術定義,主要是指從2000年之后出現的一些新建筑現象,即把數字影像和建筑的外表相結合,把建筑的外表變成一個大屏幕或者是可以播放的數字影像的建筑現象,這之后又發展出很多衍生品也好,或者是其它的分支也好。實際上這個

  觀念主要來自公共藝術,一幫公共藝術家在柏林街頭的普通的建筑,把窗變成一個像素點,讓這些建筑點組成圖形,之后可以和市民和游客進行互動,這個是開始的一個原型。媒體建筑的現象由于是利用照明和LED,以及控制和感應技術,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包括夜景經濟的提升,對照明和夜景的重視正好與媒體建筑的發展潮流匯合在一起,所以媒體建筑在中國有最大的市場和最大的規模,以及最復雜的聯動和技術。這幾年中國各地的政府、社會的反響等對媒體建筑都非常熱烈,大家都在討論和關注這件事情。

微信圖片_20181207093113.jpg

展覽環境

  Q:本次2018國際媒體建筑雙年展的主題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我們怎么理解這個主題?什么是智慧城市?而媒體建筑是如何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


  常:你這個問題非常好。說到基礎設施,尤其是智慧城市的基礎設施,大家理解的都是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等這樣一些領域和范疇。而媒體建筑如何成為城市的一種基礎設施,我想這個說來話長,簡而言之,這也是我們國際上以及美院關注的一些焦點。首先媒體智慧城市不僅僅是智慧的集成也是生活方式的改變,這種生活方式不僅僅是具體的改變也是涉及到人們的觀念以及人們平時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可以看得見的一些改變。媒體建筑在這方面正好契合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比如說,過去我們走在城市當中看到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看到的環境都是固定的、凝固的,靜態的,而有了媒體建筑這種現象和觀念,包括有LED、智能控制和感應后就可以和環境、和建筑進行互動。建筑和環境本身也帶有它的情感和表情,以后你會生活在這樣的生活環境里,而不是建筑城市面貌都不變,僅僅只是基礎設施隱含的隱蔽工程的那些變化,城市面貌也是在發生改變,這是一個層面。

  第二個層面是我們當前理解的媒體建筑只是幾十棟上百棟建筑,如G20,上合,還有金磚這些城市里面,他們的幾百棟建筑之間的一種聯動,播放大的媒體畫面有波瀾壯闊的視覺畫面的震撼。從國際上以及從中央美院自身的學科發展也好,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處理人與建筑、人與環境的互動,這不僅僅是去展現一個宏大的視覺場面,這時候我們更關注的是一個裝置,比如說“一個垃圾桶如何改變你的生活習慣”,“一個燈如何輔助人們的安全出行”等一系列功能,我們看到的可視化的東西給你提供便利以及提供環境的相關信息,不再僅僅是建筑的一個城市的風貌或者是建筑的表象,更多的是參與到生活當中。


  這一次我們會上有一位演講者也是這個行業比較前沿的一位著*設計師,他提出一個觀點我很贊同,他說智慧城市,是可參與的、可加入的一種城市,你不是被動的去接受這個環境,你會去主動的加入到這個城市的面貌形成之中,以及你生活與環境之間的一種互動,而不僅僅是既有的環境去適應他,所以我們的基礎設施的概念實際上是表達一種如何把視覺的表象的東西轉化成人們的生活方式的一種常態,這個才是基礎設施的東西。無處不在已經不是非得奪人眼球的事情,反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隨處不在,又對你很便利,同時當你看的時候又賞心悅目的狀態,我們希望用這個概念打造新的智慧城市下的新的生活形態和城市面貌。

微信圖片_20181207093125.jpg

展覽環境

  Q:如今建筑的媒體化趨勢正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它不僅改變了城市的景觀,它的發展還將改變人們對于建筑、景觀乃至城市的觀念、認識與理解,甚至改變人們在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你剛才談到,媒體建筑更像一種公共藝術,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特別是交互技術的發展加深了公眾的參與性,因此,如何看待媒體建筑與公眾之間的關系?


  常: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好,我認為也是很專業的,這也是我們在學科發展與項目實施中,設計師要經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這時候就需要設計師去非常細致入微的觀察生活,對于環境有新的理解,這種關系不是現在既有的做總結,而是進行當中,甚至是帶有前瞻性的思考才對,這種關系和原來的我說的那些的關系是一個更新也是一個顛覆,所以這時候我們對于這種關系的思考可能會引領我們的學科、我們的項目設計理念,產生一個質的飛躍。

微信圖片_20181207093049.jpg

展覽環境

  Q:關于媒體建筑還有存在一些爭議。因為建筑的媒體化表達往往運用聲、光、電等多種技術手段,使之產生超越原有建筑構件的視覺形象。如此,媒介化建筑的構件大都被媒體界面遮蔽,我們看不到一個完整建筑的結構。從建筑審美上看,來自于建筑本體的美感幾乎也不存在了,那么這些媒體是否毀滅了建筑?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常:這句話引出了一句名言,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曾說,書籍將毀掉建筑,大教堂的時代將被印刷術所終結。因為過去人們想了解圣經和歷史,需要在教堂建筑里去看那些壁畫和雕塑彩繪玻璃。有了印刷術以后,每個人都有一本書,那時候不用再去看建筑了,大家都不去建筑里面去了,書籍或者是印刷術是不是就毀掉了建筑?你剛才所說的這個話的另外一個版本,就是“媒體也將會毀掉建筑”,我想這個是一個時代不可避免的趨勢。剛才說的問題在建筑里面是特別受爭議的一件事情,不用說現在的媒體建筑,即使是做傳統的常規照明時候很多建筑師就已經是很反對這件事情了,他們認為你把我的建筑變得面目全非了或者是在建筑表面上裝燈,破壞建筑原理的構造和理念形式。后來隨著技術的發展,LED可以安裝在看不見的狀態,建筑師滿意了,他突然發現老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出現了,過去白天不受影響,到晚上以后建筑的面貌會發生更劇烈的顛覆,建筑本身存在不被關注了,媒體的動畫、表皮的視覺酷炫成了主角。在中央臺春晚還有介紹各個城市的片子里,我們可以看到一介紹某個城市,過去是展現自然風光,現在出現的是晚上媒體建筑的聯動,夜景的絢爛。

  所以這個事情我想是雙面的,一方面是建筑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建筑學科隨著到二十一世紀以后智慧化、信息化,媒體化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之前建筑發展兩千年雖然有了各種各樣的革新,但是沒有遇到這么大的一個顛覆,所以說建筑師也應該重新思考建筑的本質是什么,建筑學需要不需要有新的調整和改變。另一方面,這不僅僅是學界和專業界的思考,也是面對社會的。咱們國家很多的媒體建筑項目都是照明設計這個行業在做,這里也存在很多的爭議和反思,有的認為這些影像很低俗,雖然技術很好,規模大,LED自身的飽和度都很好的,但是展現的東西就很一般,還有光污染,影響市民的生活以及浪費能源等一系列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大眾的看法,據我了解這部分更多的是肯定的。我記得有一次去武漢長江上,當地的接待方讓我到游艇上,我看到兩側的媒體建筑,雖然有一些維護的不是很好,或者內容比較粗糙,但老百姓非常高興,大家歡呼雀躍在游艇的邊上拍照,大家把這些當成一種新的城市景觀,甚至是一種新的生活,所以這時候大家對于新奇感以及興奮感完全超過了對專業和技術上的判斷。但即使如此,我想作為專業的人員來講一定要未雨綢繆,一定要首先對自己進行反思。不能等老百姓反應過來了,設計師還在沉浸在自己過去的夜景當中,所以我想也得一分為二的看這個事。一方面有這么多的社會關注以及對這個事非常好奇非常喜歡,也有負面的東西,對于社會來講也是雙面的;一方面有了這么多游客和人氣,拉動內需促進旅游,這是拉動當地經濟的非常好的手段,不管是政府也好,業界也好大家經常提“夜間經濟”,媒體建筑可以說是夜間經濟的領頭羊。所以它對經濟和社會生活,是有貢獻的,也有負面的東西,我想這件事情本身無論是在當今這個時代也好還是專業和學科發展到這個節點也好,都需要有一個變化,有一個變革,這個事本身不是壞事,技術是向來都是雙刃劍,看你怎么用,如果你用得好指引到正確的方向上去一定會引領社會的發展,推動文明的進步,造福社會和市民。

微信圖片_20181207093101.jpg

展覽環境

 Q:目前媒體建筑還未形成一個較為系統的、成熟的邏輯體系和審美標準。那支撐媒體建筑的新的美學范式的理論支點在哪里?如何對其進行審美判斷?


  常:這個也是我關注的非常核心的問題,因為中央美院是以審美作為學院的一個特色。我認為媒體建筑反而不要先判斷它的審美價值,所以我跟專家學者和觀眾討論的過程中,我的觀點是首先放棄審美,因為審美是需要隨著時代變化的,不要拿著既有的審美判斷新的事物,這樣往往會限制新事物的發展,所以我總結出一句話就是美是我們最后工作的結果,而不是我們的目的。一定是在我們面對項目的時候,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最后的結果是審美的,而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中我們不去想審美的問題,我們把精力集中在問題的解決和功能的解決上面去。我們面對新的事物去解決新的問題,最后審美是一種結果,我們不預設一個審美的體系和系統去限制這個,所以這個是我們認為對待審美,媒體建筑的姿態。它的學科體系首先是根植于建筑學,但是它是一個極其跨界的事情,不能只是在建筑學自身的范圍內生長,它一定是跟社會學、公共藝術,包括媒體、平面設計,甚至是和科技等領域跨界。

  這也是媒體建筑所面臨的一個問題,它沒有一個既定的成熟的土壤,這個土壤需要你去組織養分,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是在營養不良的狀態下生長,然后再找新的資源和營養,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我想媒體建筑跨學科的特色的在于任何一個領域都可以成為主導,而不是說一定要建筑師來主導,有可能這個是一個照明設計師主導項目,也有可能是一個公共藝術家主導,去指揮建筑師和照明設計師配合他的項目,所以這其中的所謂等級秩序完全是動態的,沒有固定秩序的狀態下進行的跨界行為,所以像你說的不成熟或者是不穩定的狀態,這個正好是媒體建筑未來的一個新的趨勢,也是它最大的發展活力和生命力。

微信圖片_20181207093104.jpg

展覽環境

 Q:您本身作為中央美院的教授,也是中國媒體建筑非常前沿的學者。媒體建筑具有多專業、多領域、跨學科的特點,中央美術學院設立媒體建筑專門學科時,無疑就增加了難度。那么如何去把握、處理這種多學科、跨學科的教學方式?


  常:這個也是一個很大的議題,因為現在不僅僅是說媒體建筑學科有自身的特點,而是所有的學習方式都在改變。今天范迪安院長說過一句話,他說,“現在很多學生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出生的時候就生活在這個環境中,跟我們這一代上學的時,課堂、書本、師父帶徒弟的傳承的關系是不一樣的,他們完全是發散式的接受知識和自己梳理、沉淀知識。他們的學習方式一定是跟既有的課堂模式、書本模式、師父帶徒弟的傳承模式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我認為是扁平化的學習方式,關鍵的核心價值是對于人的理解,對于社會的理解,以及社會發展趨勢的理解。我認為知識也是可以扁平化的學習,而觀念是越來越需要大家對于它的本質問題進行反思和重新解讀。就像美院也有一個“媒體藝術雙年展”,今年的主題“后生命”就是對人工智能和人的生命本質的重新反思,這些主題不僅僅是藝術家該關注的事情,也是每個社會人都要關注的,設計師作為承擔著把科技轉化為社會服務的中間環節,必須具備這樣的人文意識和哲學思維,以及對于人類命運的普遍關注。我想只有這樣的話,才能在扁平化的學習過程當中不離開本質,始終有一個核心的東西把這些扁平化的、攤開的、擴散的知識聚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學科生長點或者一個新的項目。

來源:中央美院藝訊網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歡迎投稿

電話: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

行業資訊項目信息
案例欣賞

精彩案例推薦
更多>>
首頁|案例|行業資訊|視頻演示|實用工具|關于我們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業績榜http://www.xpjqr.com.cn 備案許可證號:陜ICP備11000217號-8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4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