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大屏幕顯示業績榜 [ 業績榜首頁 - 網站地圖 ]

MINI-LED時代,小間距LED顯示會有哪些不同

類別:行業新聞發表于:2018-08-14 13:38
關鍵字:MINI-LED

摘要:對于LED行業而言,2018年最主要的市場方向都出現了“革命性”技術變化。例如采用紫色LED和全光譜熒光粉的“太陽光譜”LED照明產品;以及MINI-LED技術產品在顯示行業(背光源和小間距LED屏)市場的落地。其中,后者對于不斷成長,成為LED行業最大“產能消耗者”的小間距LED屏產品行業影響將及其深遠。

   對于LED行業而言,2018年最主要的市場方向都出現了“革命性”技術變化。例如采用紫色LED和全光譜熒光粉的“太陽光譜”LED照明產品;以及MINI-LED技術產品在顯示行業(背光源和小間距LED屏)市場的落地。其中,后者對于不斷成長,成為LED行業最大“產能消耗者”的小間距LED屏產品行業影響將及其深遠。


   MINI-LED的本質是什么


   談到MINI-LED技術,LED顯示屏業內總是有些人將其與COB及表貼技術進行比較。但是,從本質上看,MINI-LED與后兩者并無必然對應關系。


   一方面,MINI-LED本質是指,led燈珠中的LED半導體晶體顆粒的“尺寸”變化,即采用了100微米級別的晶體顆粒,而在最終的應用產品端并無“本質不同”。所以,聯建光電等推出的第*批MINI-LED顯示屏,不僅有超小間距的產品,更有P1.5這種常規間距的產品,且采用表貼工藝制造,而不是COB技術。


1.jpg


   另一方面,MINI-LED帶來的終端產品的“體驗改善”卻是標準的COB化的。比如,燈珠中LED晶體面積下降,自然增加了周圍的“防護層”的強度,進而,MINI-LED擁有COB產品類似的可靠性——即便采用表貼工藝,其終端產品可靠性也會增加。


   尤其是在目前采用的“四合一”MINI-LED燈珠的產品中,工藝路線等于首先制作了四個像素點的COB板,然后將這些COB板在最終用表貼工藝做成“成品單元”。這個過程與傳統COB產品不同,與索尼主推的那種Micro-LED“曲高和寡”的最極致技術也不同,更與常規的表貼工藝有所差別。這種產品路線選擇可以認為是“難度系數的折中”,同時也可以說是“表貼的成本優勢”、“COB的效果優勢”、“Micro-LED的極致追求”等進行了*佳的配比融合。


   所以,如果給MINI-LED下一個狹隘的定義,它只是新一代更小體積的LED晶體顆粒。但是,如果從廣義的角度看,這個技術影響了從晶體材料到封裝封測、終端應用等整個完整產業鏈環節。從終端上看,MINI-LED完全可以視為新一代小間距LED顯示產品的代表特征。


   MINI-LED帶給小間距LED顯示的諸多變化


   MINI-LED 產品時代的開啟,意義是巨大的。這種巨大意義從供給端、技術端、竟爭端和需求端不同層面改變了即有市場的競爭格局。


   第*, 從供給端看,MINI-LED在一定的上游晶圓供給量下,能夠給下游提供的像素燈珠數量卻顯著增加。因為每一個像素燈珠消耗的上游晶圓面積減少了。2016年和2017年小間距LED顯示的上游市場都曾經因為上游供給緊張出現“提價”事件。尤其是2016年第三季度,一些廠商甚至出現了“斷貨”危機。采用更多的MINI-LED技術,有助于在小間距LED對燈珠消耗不斷增長的背景下,穩定上游產業鏈供給。


2.jpg


   第二,從競爭端看,MINI-LED表現出對表貼和COB兩種技術的友好性。這不是一個挑剔終端技術方案的上游成果。但是,相對而言,在市場份額和成本競爭力上占據主流的表貼工藝,從MINI-LED中得到的“體驗提升”更為突出。這有助于穩定今天小間距LED產業下游終端的“基礎路線圖”,并進一步發揮表貼工藝的成本優勢。這給COB與表貼的競爭較量,增加了變數。


   第三,從技術端看,MINI-LED的成熟速度超過此前市場預計。絕大多數進入液晶背光源或者小間距LED產品市場的上游晶圓和中游封裝企業都已經有所布局,基本實現技術上的突破。現在行業等待的只是應用端的市場突破。這種格局決定了MINI-LED對小間距LED市場的普惠性。而小間距LED從MINI-LED上得到的體驗提升,則將擴大其市場拓展的邊界、并為行業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第四,從需求端看,MINI-LED是對即有燈珠產品的替代。這種技術僅僅是進一步開拓了更小間距的LED屏市場,讓1毫米以下間距產品的制造門檻和難度有所降低,更是成功在主流的1.2-1.9毫米間距市場打開了“效果升級”的大門。同時,MINI-LED自身在節能和輕薄型方面的優勢,也會進一步拓展市場應用價值;其在透明顯示上的優勢也會成為重要需求點。


   總之,小間距LED顯示從MINI-LED中得到的力量是滲透進每一個產業環節的,是全面性的改變。這與COB更適合P1.2以下間距高端市場的情況并不一樣。可以說MINI-LED比較COB更具有全局性的劃時代意義。同時,COB和MINI-LED這兩個技術之間亦具有“強強結合”的可行性


   MINI-LED是“路徑”,而非“里程碑”


   對于MINI-LED產品的發展,小間距LED顯示行業應該有“換代升級”性的戰略認識。但是,這并不是說MINI-LED是一種確切的產品技術——事實上,它更代表一種方向。


   一方面,LED晶體發光效率不斷提升,這是不爭的事實。同時,室內小間距產品的像素密度不斷提升,導致對單一像素的亮度需求不斷下降。兩者相互疊加,導致未來市場上,很可能更小的晶體顆粒就足以滿足小間距LED屏的亮度顯示需求——畢竟室內顯示所需要的單位顯示亮度總是有限的。因此,在小間距LED顯示行業,某種意義上存在著不斷采用更小LED晶體的趨勢。且更小的LED晶體顆粒,還具有“成本優勢”。


   另一方面,今天推向市場的MINI-LED產品,亦并未體現出LED上游產業的“最終目標”。100微米的尺寸,與Micro-LED技術倡導的10-50微米的產品比較,差距還非常之大。在Micro-LED技術已經實現眾多研發突破的背景下,MINI-LED的晶體顆粒尺寸不斷變小,有“主觀層面的足夠動力”,也有技術層面的足夠保障。


   事實上,MINI-LED更多的被視為在Micro-LED短期實現大規模產業化,存在技術難度的背景下的一種“妥協”。既然是技術妥協的產物,也就意味著它不是最終目標和行業里程碑,而只是一個過程。后者的集中表現是,索尼、三星等品牌在高端應用上已經布局Micro-LED產品。國際巨頭企圖用技術上的跳躍,而非MINI-LED這種循序漸進,獲得市場上的高度優勢。后者也值得本土小間距LED屏企業高度關注。


   綜上所述,MINI-LED技術是帶給小間距LED顯示行業巨大改變的一種新產品、新方向。同時,這個技術產品自身還在不斷的前進,有可能很快出現換代性的發展。這種上下游技術和產品的突破,對于小間距LED顯示產業整體發展有百利,但是對于其中不同地位的競爭企業而言則意味著“變化”的可能。小間距LED企業需要緊跟技術潮流和趨勢,基于自己的市場地位和目標,以適當的戰略掌控新技術帶來的變革與挑戰。

責編:鄧蕊玲

來源:投影時代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歡迎投稿

電話: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

行業資訊項目信息
案例欣賞

精彩案例推薦
更多>>
首頁|案例|行業資訊|視頻演示|實用工具|關于我們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業績榜http://www.xpjqr.com.cn 備案許可證號:陜ICP備11000217號-8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4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