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3D裸眼成新引擎
摘要:3D顯示技術均基于人眼視差,目前種類繁多卻也無外乎兩類:要么在人眼端實現視差,要么在屏幕端制造視差。前者如3D眼鏡,后者則是不需眼鏡的裸眼3D成像技術。
資料顯示,康得新于2010年在中小板上市,主要從事高分子復合材料、功能膜材料、預涂膜、光學膜、光電新材料、印刷器材和包裝器材的研發。作為國內預涂膜和光學膜的龍頭企業,目前康得新以先進高分子材料為核心,逐步形成了新興材料產業、3D智能顯示信息產業、新能源電動車三大業務板塊。
其中,主營業務中的預涂膜和光學膜兩大產業群,仍然是康得新“膜”帝國的基石。實際上,筆者了解到,單就預涂膜產品,康得新就相繼推出了防劃膜、數碼膜、增粘膜、柔面膜等特種預涂膜產品,從而帶動毛利率提高,推動業績高增長。
“我們還走向石墨烯,碳纖維,我們這次增發做的是柔性材料,柔性材料涉及到柔性光伏、柔性電子、柔性照明,柔性顯示,是全球的前沿科學,它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我們在這項技術上已經走向全球領先了。這些就是通過創新為企業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空間。”鐘玉對企業未來發展空間充滿信心。
在技術方面,康得新與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碳纖維復合材料研究中心合作,具備了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和成型加工的技術能力;其次,康得新與雷丁汽車公司合作,具備了汽車輕量化結構物設計的技術能力;
在市場拓展方面,康得新通過與北汽集團的戰略合作,徹底打通了碳纖維復合材料的下游環節,和北汽集團一起開拓國內爆發式增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形成了碳纖維材料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的整合。
裸眼3D成新引擎
如果說,預涂膜和光學膜以及適用于新能源汽車板的碳纖維是康得新的傳統核心業務,那么裸眼3D業務則是康得新未來發展的新引擎。
業內人士認為,3D顯示技術均基于人眼視差,目前種類繁多卻也無外乎兩類:要么在人眼端實現視差,要么在屏幕端制造視差。前者如3D眼鏡,后者則是不需眼鏡的裸眼3D成像技術。
長期以來佩戴眼鏡或頭盔的3D成像技術占據了主導,但這種技術舒適度較差,束縛了3D成像技術的應用,而裸眼3D技術不僅摘掉了眼鏡和頭盔,解決了舒適性問題,技術也更加成熟經濟。
鐘玉認為,裸眼3D技術的形成和發展能有效解決消費者在視覺體驗和場景應用方面的痛點,更加實用且具有觀賞性,可見,裸眼3D技術取代3D眼鏡已經成為行業的發趨勢。
不過,在3D顯示領域一直存在裸眼3D硬件技術、3D、和3D終端顯示難平衡的問題,使得不少企業不敢輕易踏入,而康得新通過打造產業生態鏈的商務創新,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
康得新的選擇是,把軟硬件一起做,打造全產業鏈和生態鏈。
在硬件方面,康得新通過自主研發已具備裸眼3D光學膜材料生產和技術開發工藝,并在今年3月通過與飛利浦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整合了飛利浦20余年開發的裸眼3D技術。康得新現已擁有裸眼3D類800余項專利。
在內容方面,康得新與國廣東方等企業共同設立東方視界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互聯網+3D內容產業平臺。今年5月底,康得新在上海隆重舉行了全球發布會,向包括三星、LG、華為、長虹在內的100多家國際國內品牌商發布一站式K3DX智能高清裸眼3D顯示解決方案。
“康得新針對裸眼3D市場的布局,好比一只張翅的雄鷹,一翼是各光電顯示器材的硬件生產商,另一翼是各裸眼3D內容提供商,居中的一體是在原有光電顯示屏幕上實現裸眼3D顯示,并拉動裸眼3D內容不斷充實、發展的裸眼3D技術解決方案。”一位機構分析師表示。
實際上,康得新在裸眼3D領域持續發力,打造出了一個國內最強的“一體兩翼”裸眼3D聯盟,成為全球唯*整套裸眼3D專利持有者和裸眼3D全產業鏈制造商和服務提供商。
目前,康得新裸眼3D的主要收入來自為硬件生產商提供裸眼3D成套解決方案所獲得的技術費用以及3D膜的銷售收入。在可預見的未來,康得新控股的裸眼3D內容提供公司的內容服務收費,以及相關的裸眼3D拍攝器材銷售也將為公司貢獻收入。
業內人士認為,根據相關數據,2014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約13億臺,加之LCD電視、平板電腦、LCD顯示器和筆記本電腦合計出貨量約7.76億臺,每臺技術費用數百元不等,也將存在數百億元的市場空間,且還有裸眼3D市場重要的戶外媒體空間,包括公司合作的分眾傳媒、利亞德和行悅信息。
“展望未來,公司業務除了在裸眼3D、汽車窗膜等方面持續突破外、石墨烯、碳纖維等高分子材料領域亦有較大的想象空間,未來有望接棒膜材料業務成為公司業績新的成長點。”一位券商研究員對筆者表示。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