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精準性將進一步提高
摘要: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的“毛細血管”,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主力軍,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關鍵共性技術的重要力量,具有舉足輕重、事關全局的重要作用。隨著中央和地方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企業數量將進一步擴大,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將持續提升,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也逐漸成為我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章轉載自:中國電子報
中小企業是我國經濟的“毛細血管”,是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的主力軍,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是解決關鍵共性技術的重要力量,具有舉足輕重、事關全局的重要作用。隨著中央和地方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相關的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企業數量將進一步擴大,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將持續提升,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也逐漸成為我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規模顯著提升
“小巨人”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將得到更好的釋放,將在更多行業、更多地域對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發揮作用。
近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9.8萬家。從產業分布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聚焦于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和關鍵基礎材料等重點領域。從區域分布看,近三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了全國31個?。▍^、市)全覆蓋。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等產業基礎較好省份,培育工作啟動早、支持力度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量多、效果較好。下一步,隨著《“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的深入落實,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會更扎實,培育和認定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數量將進一步提升。
全國已經培育了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余家。從領域分布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排名前十位的行業中有9個屬于制造業,分別為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金屬制品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從經營情況看,據2023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2.72萬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4598億元,增長速度為20.4%,已連續14個月保持在20%以上的增速。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截至2023年6月30日,累計16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占A股已上市企業的30%,占比呈逐年提升趨勢。接下來,入選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自身發展韌性將更強,疊加國家政策紅利的帶動,“小巨人”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將得到更好的釋放,將在更多行業、更多地域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提質增效發揮作用。
政策支持力度將進一步加大
未來,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精準性將進一步提高。
從政策體系來看,以《“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為統領,《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共同構成了較為全面的支持性政策體系。從政策內容來看,密集推出的多項政策舉措重點關注資金支持、創新協同、市場開拓、數字化轉型、人才支持、精準服務等方面。例如,中央財政通過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北京、山東、廣東、上海等省份也推出了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獎勵性政策。未來,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政策將進一步完善,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精準性將進一步提高。
三點發力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專精特新”的靈魂是創新,未來應從培育機制、服務供給和生態建設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以創新鑄專長,是中小企業的優 秀代表,發揮著示范帶動作用?!皩>匦隆钡撵`魂是創新,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也在創新,未來應從培育機制、服務供給和生態建設三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健全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擴大創新型企業群體。完善“孵化—培育—扶持—引導”遞進式培育機制,科學制定針對性強的分階段梯度培育計劃,推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從初創孵化到成長發展,再到成熟壯大的生命周期遞進。統籌推進包含創新、財稅、金融和人才政策等在內的政策體系建設,強化政策之間的系統銜接和配套互補。加強中央和地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的政策聯動,鼓勵地方在國家政策指導下深化細化具體措施,提升政策精準性和有效性。定期組織第三方機構,對扶持政策覆蓋面、匹配度、落地性等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反饋,動態調整支持政策及支持方式。
二是強化共性技術服務供給,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關鍵共性技術供給。聚焦“工業六基”和制造業核心細分領域,布局建設一批重點面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產業基礎領域的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和新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創新項目支持。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中,單列一定預算資助“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研發活動,引導企業持續加大研發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龍頭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廣泛吸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與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高端和前瞻技術研發,提升細分領域創新能力。
三是完善產業生態體系建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構建產業鏈上下游分工協作的良好生態。鼓勵龍頭企業向“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放場景應用、共享生產要素,吸引上游企業全生命周期參與下游企業產品開發。推動龍頭企業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探索采取戰略合作、股權連接、大企業裂變、中小企業聚變以及打造企業生態圈、共享制造平臺等模式,促進上下游企業之間的整體配套、有機銜接。聯合科研院所、金融機構、行業內龍頭企業及專業化服務商等多元主體,共同打造支撐“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的多元化服務生態,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入本地產業生態。
來源:中國電子報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