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江股份被舉報造假 合作伙伴沒要回來工程款
摘要: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至今的銀江股份,再次陷入丑聞的漩渦,令人震驚的是,揭開銀江股份真面目的是其合作伙伴。銀江股份戰略合作伙伴指出“銀江股份業績都是靠掛靠,財務數據都是假的。”
因籌劃重大資產重組停牌至今的銀江股份,再次陷入丑聞的漩渦,令人震驚的是,這一次揭開銀江股份真面目的是其合作伙伴。
“銀江股份業績都是靠掛靠,財務數據都是假的。”一份來自銀江股份戰略合作伙伴的實名舉報材料一針見血地指出。
一份來自合作伙伴而非競爭對手的實名舉報,引起了本報記者的注意,長達數月的調查,讓銀江股份業績井噴背后的真相與危機開始漸次浮出水面。
一位浙江當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記者,銀江股份近日已被浙江證監局例行核查,銀江股份審計機構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已將170多本審計底稿運至證監局。
截至本報發稿,上述信息尚未得到浙江證監局方面證實。
合作伙伴實名舉報
早在今年3月,掛靠在銀江股份北部銀江交通事業部名下的一家工程公司負責人,給本報發來一份實名舉報材料,稱銀江股份、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鍵橋通訊于今年3月18日參與蚌埠解放路交通工程設備項目存在串通投標行為。
該負責人指出,銀江股份人員授意北京先進視訊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控制產品授權(視頻監控管理軟件iDVR產品),阻礙其他符合條件的報名人參與競標,最終銀江股份以1997.96萬元中標第*包,鍵橋通訊以409.53萬元中標第二包(聯合體).
舉報人同時還向安徽省紀委、監察廳遞交了實名舉報材料,安徽省紀委、監察廳已于3月21日發函,要求安徽省招標局就舉報事項接談處理。
本報曾就上述內容向銀江股份求證,公司答復稱:有競爭對手(已確定對象)曾質疑該項目的投標過程存在設備廠家控制授權、多家公司參與價格圍標等問題。經查實,該項目屬于最低價中標,設備廠家有權力授權給任何一家投標單位,本公司也不是唯*獲得廠家授權的單位,廠家控制授權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而競爭對手在未獲得任何證據提出的圍標質疑更是難以理解。我公司認為該項目投標過程符合正常的招標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舉報人所在單位并非是銀江股份的競爭對手。
據舉報人介紹,其所在公司實為銀江股份的掛靠單位而非所謂的競爭對手,但銀江股份拖欠了該公司近千萬元的工程款,為此舉報人公司還扣留了銀江股份的相關資質原件。
舉報人告訴本報記者“我們在銀江財務部跪了一周都沒要回來工程款,不要了,現在就是要揭穿他們。”
“銀江股份業績都是靠掛靠,財務數據都是假的。”上述工程公司負責人透露。
業績高成長幻象
財務數據顯示,自上市以來,銀江股份營業收入、凈利潤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
2009年上市當年,銀江股份營收、凈利潤同比增長50.27%、57.07%,2010年,兩項數據同比增長35.92%、31.1%;2011年,上述數據同比增幅仍達44.43%、27.27%。
2012年,銀江股份實現營收14.61億元,同比增長41.87%,營業利潤1.21億元,同比增長27.16%,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16億元,同比增長41.05%,報告期內,公司新增訂單(含中標但未簽合同的訂單)共計20.04億元。
盡管銀江股份利潤增速慢于營收增長,但投資者普遍認為此乃銀江股份上市后跑馬圈地式的異地擴張策略所致,銷售增長與成本費用控制間的平衡點尚未找到。
據銀江股份披露,截至2012年末,公司已建立基本覆蓋全國的營銷網絡和服務體系。其中,智慧交通應用系統覆蓋29省市自治區的109個城市;智慧醫療應用系統已進入了以352家三甲醫院為主的大型醫院。
公開信息表明,銀江股份上市以來的營收高增長,主要建立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建立分公司的基礎之上,然而,事實真相卻遠非如此。
上述舉報人告訴本報記者,“銀江股份2012年20多億的合同訂單,實際管理費最多不超過三個百分點,一年的實際營業收入也就是6000萬元左右”。
如若舉報人所言屬實,則銀江股份無疑要被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重新審視。
掛靠玄機與財務異象
據上述知情人透露,銀江股份分公司運營模式,實際上為智能工程項目掛靠。所謂的分公司,其實就是掛靠單位給銀江股份包年費,銀江股份給掛靠單位授予分公司牌子。
而其掛靠模式主要分為兩種,一個是以分公司交包年費的形式掛靠,另外一種是單個項目合作形式;這兩種形式的業務額占銀江股份2012年20多億合同額的90%以上。
“與銀江股份初次合作一般是以單個項目掛靠,通常按項目工程合同金額1~3個百分點收掛靠費,如掛靠的是交通類項目,則收1~2個點,開標前銀江內部操作的個人會收取一定的‘蓋章費’或‘評審費’,相關收費1萬至40萬不等。如遇到2個或3個都要掛靠同一項目,還搞競拍,出價高者投標。”知情人士透露。
具體做法是,掛靠單位找到銀江市場管理中心,談掛靠項目的收費,簽署加盟協議書,每一個省會和地區都不同。在北部銀江事業部(北部掛靠支持部門),每一個一千萬的項目收管理費2個點,五千萬以上收一個點,倘若一年交足50萬或者100萬,這個地區的項目你就是投多少,也只收100萬。
“今年只有云南和成都分公司交了100萬。因為交了100萬,做工程比較難,掙不回來,都是陪標,陪標一次收一個點,1000萬的投標大概獲利只有10萬元,”上述舉報人稱,“年初中標的德州項目是青島合作伙伴潘東曉中的,跟銀江就沒關系,銀江包年管理費收了潘東曉50萬,就讓潘借用銀江的資質使用,業績卻是銀江股份的,錢款都先由業主單位給銀江,銀江將貨款直接付給廠家,廠家發貨給潘。”
2013年2月16日,“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德州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統采購項目”網絡公示顯示,銀江股份中標該采購項目招標第*標段,金額5886萬元。
舉報人提到的潘東曉,其公開身份為銀江股份青島分公司總經理,而潘東曉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青島康居博信建筑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康居博信)董事長,該公司成立于2000年3月,注冊資本500萬元,與銀江股份一樣從事建筑智能化工程。
本報記者調查發現,銀江股份多家分公司負責人都擁有自己獨立運營且業務性質與銀江股份相近的公司。
銀江股份副總裁、上海分公司總經理水克榮,同時兼任上海普捷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注冊資本550萬元,注冊號310228000106212.
銀江股份江蘇分公司總經理孫世國,在擔任分公司要職同時,還打理著江蘇雅什龍工程技術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于2004年10月22日,為江蘇省建筑智能化二級公司。
安徽分公司總經理程曉春另一重身份為安徽新網訊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山東分公司總經理鄒慶昌在潘東曉控制的青島康居博信任副總經理;長春分公司總經理李竹橋兼任大連百施得裝修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此外,公司董事、廈門分公司總經理汪衛東在廈門偉屹縱橫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廣東分公司總經理黃立群,在2010年11月暗中與銀江股份簽訂戰略合作伙伴協議,授權黃在佛山以銀江股份名義承接交通智能化項目,銀江股份一年向黃收取市場推廣費10萬元,除此不再收取項目其他施工費用。如相關項目技術方案設計需要協助,銀江股份按項目總金額的0.2%收取費用。
上述信息表明,舉報人劍指銀江股份業績來自掛靠,似乎并非是空穴來風。
本報記者還獲悉,銀江股份在全國各地的分公司之所以能如雨后春筍般迅速鋪開,主要與銀江股份以超低掛靠費吸引外來公司掛靠有關。
業內人士分析,掛靠與工程分包完全是兩回事。工程分包是正常外包,而掛靠卻是掛靠單位以銀江股份名義開展經營活動,表面上與銀江股份自己經營似乎沒有區別,但實際上那些工程項目的利潤最終歸掛靠者所有,而非歸銀江股份,銀江股份只按工程合同金額收取掛靠費或分公司每年上繳的幾十萬承包費而已。
而這也正是銀江股份營收增長幅度高于利潤增幅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相關工程項目利潤實際歸掛靠單位所有,那么,這些利潤又是如何從銀江股份賬上轉移出去,銀江股份又是如何進行賬務處理的呢?
“我的利潤在最后一筆款子進到銀江,跟銀江簽個假采購協議”,前述知情人士坦言,“但銀江總是以流程復雜為由拖延付款,我們連他們的辦事人員都找不到。”
這似乎也正是雙方矛盾激化的導火索。
一位熟知銀江股份內情的人士透露,“掛靠在財務上并不違規,只是違反招投標規定而已;其要害在于各掛靠單位與銀江簽訂了成本與利潤控制協議,銀江要求各掛靠單位每個項目成本占90%、利潤占10%,其實相關工程材料設備、人工、稅費等實際成本到不了90%,還有5%-15%需多開設備材料發票和勞務費湊足,這些沒有實物對應的材料設備發票被銀江在財務上計入存貨,勞務費發票則計入銷售或管理費用”。
他強調,“做弱電工程哪有那么多存貨?銀江每年存貨快速增長,其中大部分可能都是賬實不符。而大量的勞務費發票則構成了銀江股份近幾年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的離奇增長。”
銀江股份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09至2012年,銀江股份歷年銷售費用同比增長69.84%、86.96%、76.33%、45.49%,銷售費用增幅大大超過同期營收增速。
上述知情人士提醒記者注意,銀江股份的其他應收款、存貨、預收款及其他應付款也存在明顯異常。
記者將銀江股份與同樣從事智能工程業務的海聯訊、漢鼎股份、延華智能、達實智能、易華錄等5家公司比對分析發現,2012年,銀江股份其他應收款占總資產比例為10.61%,而其他五家該比例分別為1.15%、5.07%、3.49%、1.56%、1.54%。
此外,銀江股份存貨占總資產比例高達33.1%,海聯訊等五家公司的這一比例分別為4.46%、21.04%、26.71%、9.92%、50.87%;銀江股份預收款占總資產的16.34%,海聯訊等五家公司的該比例分別為3.44%、2.85%、2.89%、5.08%、3.09%;銀江股份其他應付款占總資產的比例為8.78%,海聯訊等五家公司該比例為15.29%、1.36%、3.61%、2.95%、0.20%。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易華錄采取BT業務模式,存貨占比相對較高尚屬正常,但并未開展BT智能工程項目的銀江股份,其存貨占比之高則顯得尤為異常。
在行業對比中,預收款占總資產比例之高,銀江股份更是無人能望其項背;其他應付款占比高于銀江股份的海聯訊,已因涉嫌財務造假而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相比業內可比其他上市公司,銀江股份的應收應付款項會計科目之異常程度,和海聯訊相比幾乎難分伯仲。
據知情人士透露,銀江股份占比畸高的預收款,并不完全是項目業主提前支付的預付款,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向掛靠單位、分公司收取的掛靠費或包年費,存貨中亦包含相當數量的掛靠單位開具的不實采購發票,而占比同樣偏高的其他應付款,則主要由應向掛靠單位支付的工程款及項目施工利潤構成。
不賺錢的并購擴張
運用超募資金積極投資并購,則是銀江股份除跑馬圈地以外的又一重大發展主題。
截至2012年底,銀江股份IPO募集資金凈額人民幣3.62億元(超募1.92億元),已悉數使用完畢,其中8366萬元的超募資金被用于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的投資并購。
銀江股份已實際使用8463.13萬元用于對北京四海商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四海商達)、浙江浙大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下稱浙大健康)、浙江廣海立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廣海立信)的并購。
以及投資參股上海濟祥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濟祥)和投資成立杭州銀江智慧城市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銀江智慧城市)、杭州銀江智慧醫療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銀江智慧醫療)、浙江銀江智慧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銀江智慧交通).
此外,銀江股份還出資450萬元合資設立廈門銀江智慧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廈門銀江智慧),出資510萬元設立銀江(寧波)物聯網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銀江物聯網),出資1500萬參股北京歐邁特數字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北京歐邁特),出資510萬元合資設立杭州銀江電子病歷軟件有限公司,出資120萬元合資設立廣東銀江交通技術有限公司,出資102萬元合資設立上海銀江智慧旅游軟件有限公司(下稱銀江智慧旅游),投資700.7萬元合資設立浙江智爾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對于銀江股份的并購擴張,中金公司給予高度評價,在今年1月8日簽發的研究報告中,其稱贊銀江股份為“穩扎穩打、橫向擴展的民企典范”,事實果真如此嗎,本報記者調查發現,銀江股份巨資擴張效果并不理想。
銀江股份披露的公開信息顯示,廣海立信并購承諾2011年、2012年、2013年盈利200萬元、300萬元、450萬元,但其2011年、2012年實際盈利為-84.21萬元、-402.52萬元。按收購時的承諾,2011年由合作方補償284.21萬元,2012年由合作方補償702.52萬元,但時至今日業績補償根本沒有落實。
合資設立的銀江物聯網2011年、2012年連續兩年虧損,實現盈利分別為-2.59萬元、-24萬元;銀江電子病歷設立可行性報告預測,凈利潤2012年100萬元,2013年200萬元,2014年300萬元,實際盈利2011年4.75萬元、2012年26.64萬元,遠低于預測目標;廈門銀江智慧2012年則虧損101.50萬元;銀江智慧旅游2012年同樣虧損。
使用超募資金參股的北京歐邁特,參股投資時合作方承諾扣非凈利潤2011年1300萬,2012年2300萬,2013年3600萬,但最終既未達到業績承諾,也不見補償措施落實;上海濟祥合作方承諾以2011年凈利潤為基礎,2012、2013、2014年三年連續復合增長率不低于50%,2012年實際盈利48.57萬元,較2011年僅增長0.08%,遠低于業績增長承諾;收購浙大健康預測凈利潤2011年100萬,2012年250萬,實際盈利2011年當年虧損59.68萬元,2012年盈利2.71萬元。
有趣的是,銀江股份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投資并購項目2012年明明虧損315.79萬元,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年度募集資金存放與使用情況鑒證報告》卻聲稱智慧交通、智慧醫療領域投資并購達到預計效益。
7月19日,銀江股份再次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進展公告。
據知情人士透露,本次銀江股份重大資產重組擬收購北京四通智能交通系統集成有限公司及另外一家公司,兩家公司收購預評估值定為7.5億元。
而這一次的巨額并購,對于銀江股份的投資者而言意味著什么,還將有待于時間的證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