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場館發展現狀及產業分析
摘要:體育場館發展現狀及產業分析
一、 體育場館數量規模
根據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截止2013年12月底,共有體育場地1,694,607個,體育場地面積1,991,996,957平方米,人均面積1.46平方米。其中,室內場地169,113個,建筑面積259,156,182平方米,人均面積0.19平方米。其中用于滿足高水平比賽的大型體育場館(體育場、體育館、游泳跳水館)1000多個。
二、 體育場館市場規模
(一)產業概念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公布的《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被納入了體育產業11個大類中,涉及體育場館、其他體育場地服務,以及室內、室外體育場地設施建設4個小類,都被統計在體育產業范圍。
(二)體育場館產業規模
根據體育總局公布的體育產業統計數據,2014年體育場館管理活動增加值69.48億元,占比1.72%,從業人員2.47萬人,較往年有所增長;體育場館設施建設136.82億元,占比3.39%從業人員5.38萬人,較往年有所下降,原因與大型體育場館設施減速速度放緩有關。
三、 發展現狀
(一)大型體育場館運營難度大
目前國內大型體育場館設施多為政府投資建設,主要用于滿足城市體育事業發展基礎配套,存在著重公益、重競賽功能、忽視配套服務和賽后運營等問題,使運營難度加大。如雅典奧運會閉幕后,場館使用率低、維護不利導致設施受損等問題凸現,政府每年需投入近億歐元的維護費用。
(二)運營模式以事業單位模式為主,逐步向公司化轉變
國內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主要有事業單位、國資公司與專業機構運營這幾種模式,但目前仍以事業單位模式為主,有抽樣調查顯示60%多的場館采用該模式,僅有少部分是公司化運營模式。事業單位模式是由體育局下屬的事業單位進行管理,由政府財政進行全額或差額撥款,資產的所有權與經營權不分離,這種模式限制了經營人員的積極性,缺乏激勵機制;國資公司模式是由國資公司針對具體的體育設施成立專門的管理公司,運營管理納入國資管理體制,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對分離;專業機構模式采取的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完全分離,實行契約式管理,政府僅作為資產所有者行使監管權力,場館的日常運營管理工作交由專業機構負責。
(三)運營內容以場地出租為主,范圍與開發力度逐步加大
體育場館以簡單的場地出租和傳統的健身項目開放為主要經營內容,逐步挖掘場館的自身功能,實現了場館與票務、廣告、商業、商務、文化、旅游、互聯網等融合,增強了體育場館活力。
(四)一線大城市運營效果顯著,二三線城市運營困難
體育場館設施的運營與城市經濟、人口、體育文化市場狀況等因素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大城市場館使用率較高,運營狀況良好。但眾多二三線城市,體育場館使用率較低,多閑置,運營比較困難。
(五)存在一些問題
諸如:體育場館過規劃設計多考慮競賽訓練功能,功能單一,缺乏造血能力;大部分體育場館為事業單位管理模式,體制機制滯后,缺乏激勵考核制度,限制了管理人員的積極性;我國體育市場不夠成熟,職業化、市場化程度不高,場館缺少優質的體育與文化資源,使用率降低,品牌與人氣難以提升;缺乏運營管理人才。
四、 發展模式現狀
體育場館是公共體育文化設施,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和特殊性,國內大部分體育場館、特別是大中型體育場館仍以政府性投入和運營為主導,近些年來,隨著體育產業的發展,體育資源的開放,社會力量逐步參與到投融建設和運營中來,呈現出了市場化、企業化運作的趨勢。
(五)市場規模預測分析
目前,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1.46平方米,室內場館人均僅0.19平方米。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要求,到2025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將達到2平方米。預計未來需要建設將近8億平方米體育場地,其中室內場地面積約增加1.1億平方米。
在體育場館建設方面,未來主要增加滿足高水平比賽訓練的中型體育場館和滿足大眾健身的小型場館。中型場館將以區縣級城市為主,成為主要的需求者;小型場館包括各類綜合性、羽毛球館、籃球館、游泳館等設施,將會分布于城市社區。
從產業規模來看,不管是體育場館管理服務,還是場館設施建設,未來發展速度和市場規模增長較大,每年將保持不低于10%的增長速度,涵蓋依托場館舉辦的賽事活動等各有關產業,未來年產業增加值將達到5000億元以上規模,在體育產業中占比達到10%。
產業篇
一、 體育場館產業鏈分析
體育場館是體育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載體。場館運營就是為客戶提供某種產品或服務,從而實現自身的價值。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屬于資產管理的范疇,目的是使資產保值和增值,其涉及產業鏈較長。
體育場館除了設計、融資、建設外,主要的產業環節在運營階段,其主要分為核心本體產業、關聯產業和延伸產業。本體產業主要是體育賽事、全民健身和體育培訓。舉辦體育賽事,以賽事為龍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場館利用率,增加人氣,提升場館品牌形象與關注度;全民健身開放是基礎業務,獲得穩定的收入與消費人群;體育培訓是增值服務,培育客戶和消費群體。關聯產業包括文化演出活動、體育會展活動、體育票務、體育會議會務、體育用品銷售等商業服務、以及廣告無形資產開發等內容。延伸產業包括圍繞體育場館開展的體育旅游、開發體育特許商品,以及配套商業、綜合體開發,獲取更大價值,形成有特色的城市商圈和居住區。
二、 體育場館盈利點分析
不同體育場館由于受地理位置、規模、配套設施、城市經濟、體育文化市場等因素的制約,在戰略和策略選擇上應有所不同,需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
三、 體育場館行業痛點
在國際上,大型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被稱為是個世界性難題,歷屆奧運會主辦城市都很重視其建設和賽后運營,多數國家和城市都沒有很好解決這個問題。在國內,體育場館發展受到國務院領導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關部門出臺了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動解決存在的問題,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其受到內外部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制約,行業仍存在諸多痛點需要解決。
除以上外,體育場館行業仍存在資源多掌握在政府手中,放開不夠;體育場館無形資產開發難度大;體育場館競賽等功能用房長期閑置;參與體育場館投融資基金等機構缺乏;缺乏專業的體育場館PPP咨詢機構等痛點。
責編:樹懶
來源:體育BANK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