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LED芯片行業并購困局待解
摘要:近兩年來,隨著國內LED照明市場的快速起量,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中游封裝和上游外延芯片企業的銷售趨旺,尤其是困擾LED芯片企業的產能過剩,開機率不足等問題迎刃而解。
在位于張家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晨豐公路上的華燦光電(蘇州)有限公司,兩棟嶄新的廠房里,已經有超過50臺MOCVD設備在投入生產。從去年11月華燦光電(300323.SZ)在此投資建設的外延芯片項目一期工程宣布竣工投產以來,短短不到一年時間,蘇州子公司的產能和經營效益已經逐步開始顯現出來。
華燦光電2014年半年報顯示,1-6月,華燦光電主營業務收入達到了3.04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72.1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414.50萬元,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239.25%。而這一切,都與華燦光電在張家港的大手筆擴產息息相關。擴產項目的銷售已經成為華燦光電新的盈利增長點。
近兩年來,隨著國內LED照明市場的快速起量,也帶動了整個產業鏈中游封裝和上游外延芯片企業的銷售趨旺,尤其是困擾LED芯片企業的產能過剩,開機率不足等問題迎刃而解。
于是,以三安光電、華燦光電等為首的國內LED芯片巨頭紛紛開啟了新一輪的擴產,而且新增產能一舉超過了其本身的原有機臺數。
然而,類似LED行業中下游如火如荼的并購整合景象,在上游芯片領域卻難覓蹤影。尤其在近兩年,國內LED芯片企業之間除了圓融光電收購江西睿能科技外,竟再也找不到一起并購案例。
反觀中下游尤其是在照明應用領域,近兩年來已經有眾多的成功案例。
“國內芯片企業普遍收購價值不大,技術、產品、專利等方面無過人之處。整合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廣東德力光電市場與銷售總監葉國光告訴記者,在應用端有品牌、渠道等重要的收購目的,這些在芯片領域并不存在。
擴產“風暴”
去年以來隨著下游應用市場的起量,以及國內LED芯片性能的逐步提高,中游封裝企業對國產芯片的需求高漲,持續低迷近兩年的國內LED芯片行業產能利用率近乎飽滿,但仍滿足不了需求。芯片企業迎來了又一個春天。在芯片銷售持續走旺的情況下,去年開始亦有多家芯片大廠啟動或宣布啟動新的擴產計劃。
8月27日晚間,新海宜(002089.SZ)發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擬實施擴大LED外延、芯片產能(二期)投資項目,計劃新增投資4.66億元,其中37624.02萬元用于購置生產設備。該項目計劃通過投資新設備,建立新一代外延片、芯片、封裝生產線,預計形成年產LED外延片130萬片(以2英寸外延片折合計算),LED高效照明芯片214.5億顆。項目計劃建設期1年。
公告還稱,通過擴大產能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新納晶公司的市場競爭地位,擴大其產品品牌影響力,進一步開拓LED產品領域市場。
而就在前一天,長城開發(000021.SZ)也發布公告稱,公司參股的開發晶照明(廈門)有限公司與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于26日在廈門簽署了投資協議。開發晶擬在廈門火炬開發區新增60臺MOCVD,以擴大超高亮度藍光LED外延片的生產規模。此次項目投資總額7.5億元。而這些都只是今年上半年芯片擴產“風暴”其中的一部分。
“ 華燦會繼續擴產。” 華燦光電董秘葉愛民稱,堅持以芯片為主導,繼續擴產是華燦光電下半年仍然要做的。繼華燦蘇州一期項目成功竣工投產,二期項目主要設備陸續到廠后,華燦光電在4月份發布了三期項目擴產的公告。
三期項目擬利用廠區現有外延廠房和芯片廠房總面積14500平方米,擬購置MOCVD、PECVD、ICP等生產及輔助設備589臺/套(其中:進口設備466臺/套,國產設備123臺/套)。項目投資總額11.84億元,建設期一年。項目建設后,將形成年產4英寸LED外延片65.6萬片、LED 芯片262.4億顆的生產能力。
三安光電(600703.SH)也宣布決定將原蕪湖二期外延芯片項目移至廈門。該項目投資總額100億元,總規模為200臺MOCVD(以2英寸54片為基數折算),首期啟動100臺MOCVD設備,建設期為一年,全部廠房及相關生產配套設施在兩年內建成,其余100臺MOCVD待首期設備全部投入后啟動,不遲于2018年底到位并投入使用。
6月18日晚,澳洋順昌(SZ.002245)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淮安澳洋順昌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淮安光電”)已與江蘇省淮安市清河區政府、淮安市清河新區管委會簽署《項目投資框架協議》,擬投資建設LED外延片及芯片產業化項目(二期),項目投資總額10億元。
據了解,澳洋順昌的LED外延片及芯片產業化項目(二期)建設期為兩年,項目達產后,將新增照明用藍綠芯片年產能約240萬片(折合2英寸外延片)。
“現階段公司投產的MOCVD機臺設備已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產能供應較緊張。”澳洋順昌董秘林文華在接受《高工LED》記者的采訪時表示,此前市場普遍擔憂的上游芯片產能過剩的狀況已經有較大程度改善,今年上半年芯片總體產能增量不大,還未達到產能過剩的程度。
林文華透露,正在建設中的年產藍綠芯片180萬片的澳洋順昌一期LED項目已完成50%的產能建設,目前該項目已經到貨20臺MOCVD,其中15臺已實現量產,預計6月底可達產18臺,到2014年四季度可全部完成30臺MOCVD設備的建設計劃。
紅黃光芯片巨頭乾照光電(300102.SZ)在終止收購重組后,也宣布在廈門啟動藍綠光外延芯片項目,擬投資新項目為第*期藍、綠光LED外延片及芯片產業化項目,建設地位于廈門火炬高新區(翔安)產業區。本項目建設期為1年,之后進入經營期。項目總投資59995.6萬元。
從近期LED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度業績情況來看,除全產業鏈的德豪潤達(002005.SZ)和受限于單一紅黃光芯片業務的乾照光電,其他主流的芯片企業業績都有大幅的攀升,其中華燦光電和澳洋順昌的業績爆發的重要因素除上半年芯片銷售趨旺外,新項目產能的陸續釋放功不可沒。
“在供應方面,大家看到LED外延芯片企業包括華燦在內紛紛宣布擴產,可能會有擔憂。但大家還要看到另外一面:在境外很少有LED外延芯片在擴產,國際上主要的MOCVD供應商的生意并不算好,這跟2010-2011年的上一輪擴產的情況有很大的區別,基本上中國大陸擴產增加的產能是由全球市場需求的增長來消化的。”葉愛民認為,只要這個趨勢沒有變化,LED行業的景氣度應該還會持續。
并購之難:補貼、成本、收益
與大規模的擴產潮相比,LED芯片領域的并購整合卻陷入了“一籌莫展”的尷尬境地。
在LED照明需求快速提升的當下,擴產和并購無疑是芯片企業快速提升產能的兩條通道,而并購由于其效率高,本應是最為便捷的通道,卻因國內LED芯片企業每年可以獲取巨額政府補貼、技術專利能力不足等原因而導致并購成本高、并購效益不強。
“ 目前存在的對芯片企業購置MOCVD設備的高額補貼是芯片企業維持生存盈利的重要基礎,從成本角度計算,芯片企業自行購買設備擴產,獲得政府的各項補貼要比收購的綜合成本低得多。”葉國光認為,在愛思強和Veeco兩大國際MOCVD設備巨頭的持續降價下,設備成本已經大幅降低,如果再加上政府的設備補貼以及隱性的其他應用合同,芯片企業的擴產成本已經很小了。
據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LED外延芯片企業擁有的MOCVD僅為130臺,而到了2013年底,這一數量已經增長到了1017臺,增長近8倍,增加的機臺數量為887臺。增長最快的這五年恰恰是地方政府開始給予MOCVD巨額補貼的五年。
這新增的887臺MOCVD中絕大多數都得到了地方政府給予的每臺800萬元到1000萬元不等的補貼。粗略估算近MOCVD的補貼就高達80億元左右。再加上政府給予的科技三項補貼、技改資金,以及附帶的照明應用市政合同等,總額可達上百億元之巨。
以德豪潤達為例,2010年至2012年間,全資子公司蕪湖德豪潤達、揚州德豪、大連德豪、蚌埠德豪分別獲得"科技三項"等補貼4.18億、2574.6萬、7660萬和7580萬。
有著國內LED芯片"一哥"之稱的三安光電,在過去三年中,也拿到近30億元的政府補貼,而三安光電*新宣布將原來的蕪湖二期外延芯片項目移至廈門,同樣得到了廈門市政府給予的單臺設備(以2英寸54片為基數折算)補助金額500萬元以及30億元的廈門市路燈等公共照明的LED改造項目。
同樣,德豪潤達(002005.SZ)公布的2014年半年報顯示,德豪潤達2014年1-6月主營業務收入為19.35億元,同比增長42.9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870.25萬元,同比下滑23.36%。
值得注意的是,德豪潤達2014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虧損1207.21萬元,同比大幅下滑400.32%。也就是若不是依靠6443余萬元的政府補貼,德豪潤達上半年的盈利狀況將更加難堪。
“ 芯片項目有補貼而且不少,現在設備價格也逐漸下來了,規劃得好,自己幾乎不要從口袋里掏什么錢出來。” 新廣聯LED事業部總經理吳永勝表示。
如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國內芯片企業都熱衷于自行購買設備擴產,而不是積極整合中小芯片廠的產能。
芯片企業間并購困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內的芯片企業普遍技術水平一般,罕有發明專利。對于嚴重依賴專利技術的外延芯片領域來說,沒有*秀的技術水平和相當有效的專利權,企業的實際價值無疑大大削弱,僅是機器設備和廠房的話,價值有限,也就失去了并購最為重要的優勢。
同時,去年以來逐漸趨旺的市場行情也讓前兩年奄奄一息的中小芯片廠看到了希望,自覺身價攀升,對于收購的價格期望值也隨之升高,要價往往突破了收購方的底線,也導致了芯片業內并購的失敗。
因為重大資產重組而停牌近三個月的乾照光電6月9日發布公告稱,公司會同中介機構結合收購標的公司的盡職調查的初步結果,與相關交易各方進行了積極的磋商,就合作條件進行了深入討論與溝通,最終仍未能就相關重要交易條款達成一致意見。公司綜合考慮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的實施成本、潛在風險等因素,從保護公司和全體股東利益角度出發,經審慎研究,決定終止實施該事項。
雖未透露意向中的擬收購對象,但收購對象是藍綠光外延芯片企業無疑。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分析,收購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收購方提高了要價。
就在宣布終止收購的同時,乾照光電公告稱,將在廈門自行建廠,進行藍綠光外延芯片的生產,同樣也得到了廈門市政府給的各項補貼。
“公司會自主發展藍綠光芯片項目,但不排除未來有制定收購計劃的可能。”乾照光電董秘林曉輝表示,藍綠光項目一期的20臺設備預計今年年底到位,爭取在明年春節過后試生產,計劃于明年下半年開始量產藍綠光芯片。
“今年以來,LED照明市場還是保持了高速的增長,但行業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行業整體盈利情況并不樂觀。” 張小飛博士認為,整個上游的未來還是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問題。
這一點從芯片企業公布的2014年半年報也顯露無疑。大部分芯片企業的盈利還是嚴重依賴政府補貼,芯片企業盈利狀況并不樂觀。
“現在大部分廠家盈利不樂觀的原因在于自身成本太高。”吳永勝認為,這其中牽扯到技術產品定位、成本管理、良率、定價權等諸多因素。
武漢迪源光電總經理董志江表示,現在芯片企業盈利狀況不樂觀的主要原因還是無序競爭。這個是普遍的問題,包括聲稱報表好看的企業,去掉補貼和高價應用工程單,才是企業能夠持續獲得的利潤。
目前,國內LED芯片市場仍處于初級競爭階段,芯片價格下降過快,盈利空間擠壓,再加上研發領域的投入大,這都進一步壓縮了LED外延芯片企業的利潤。
“目前上游外延芯片企業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增量不增收。”G20-LED照明峰會成員企業—同方股份副總裁王良海表示,上游芯片企業數量眾多,還存在著無序競爭,產品參差不齊的情況。在這種時候更需要資本的整合。
董志江也認為,芯片廠之間只有相互合作降低成本乃至資本整合才是解決之道。
來源:高工LED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