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鈣鈦礦發光研究團隊帶來鈣鈦礦發光材料開發新機遇
摘要:近日,Nature Photonics雜志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鈣鈦礦發光研究團隊最 新成果,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開關可控的氧化鋅/鈣鈦礦界面反應的材料設計思路,充分利用氧化鋅/鈣鈦礦的界面反應,制備出高質量CsPbI3鈣鈦礦薄膜,同時避免了持續界面反應帶來的穩定性難題
近日,Nature Photonics雜志在線發表了浙江大學鈣鈦礦發光研究團隊最 新成果,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開關可控的氧化鋅/鈣鈦礦界面反應的材料設計思路,充分利用氧化鋅/鈣鈦礦的界面反應,制備出高質量CsPbI3鈣鈦礦薄膜,同時避免了持續界面反應帶來的穩定性難題,實現了目前最 高亮度、最穩定的溶液法深紅光LED器件。論文通訊作者為浙江大學葉志鎮院士,金一政教授,劉楊博士;論文第 一作者為浙江大學博士生曾杰俊、孫曉悅。
鈣鈦礦與鈣鈦礦LED(PeLED)
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以其高缺陷容忍度、波長可調性、高外量子效率等優點成為新一代顯示技術核心材料。PeLED的效率近年來取得迅猛發展,但器件穩定性仍然遠遠不足。開發高性能的PeLED原型器件是PeLED走向實際應用的關鍵一步。量子點LED使用ZnO傳輸層的成功經驗為開發PeLED原型器件提供參考,但也存在尚未解決的問題。
氧化鋅/鈣鈦礦界面反應:雙刃劍
鈣鈦礦與ZnO的界面反應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已有研究:堿性的ZnO層會與鈣鈦礦中的有機陽離子發生酸堿反應,嚴重影響器件的長期工作穩定性。雖然存在不可避免的負面效應,但也有有利的一面。鈣鈦礦結晶過程中,ZnO與前驅體/中間產物中的有機銨離子發生反應,從而改變鈣鈦礦薄膜的結晶動力學,有助于高質量鈣鈦礦薄膜的生成。
基于以上認識,研究團隊設想去設計一個氧化鋅/鈣鈦礦界面,使得界面反應在結晶階段開啟,促使高質量鈣鈦礦的生成;在鈣鈦礦結晶階段結束后,界面反應關閉,從而避免持續的反應影響鈣鈦礦的長期工作穩定性,從而制備出明亮、高效、長壽命的可見光PeLED。
開關可控界面反應
氧化鋅薄膜由氧化鋅的氨水絡合物溶液旋涂沉積而來。氧化鋅氨水絡合物在60 ℃下退火時脫去絡合的氨,形成Zn(OH)2薄膜。在150 ℃退火后,Zn(OH)2脫水形成a-ZnO,這一過程伴隨著堿性的減弱,構成了開關可控界面反應的基礎。
研究人員發現,Zn(OH)2襯底與GuaI-CsPbI3鈣鈦礦前驅體中的Gua+離子之間的去質子反應對γ-CsPbI3的生成至關重要。將GuaI-CsPbI3前驅體旋涂在Zn(OH)2襯底上并進行退火。在后續退火過程中,鈣鈦礦前體與襯底反應,生成高質量γ-CsPbI3。值得注意的是,在退火的同時,Zn(OH)2除了與Gua+離子之間發生去質子反應,自身也逐漸轉變為堿性較弱的ZnO,無法再繼續奪取Gua+離子的質子,界面去質子反應因而被關閉。界面去質子反應的關閉帶來了極佳的材料穩定性。這為后續制備PeLED器件提供基礎。
PeLED器件表現
基于上述基礎,研究人員設計了SnO2/ZnO雙層電子傳輸層的新型器件結構,成功實現了高性能的PeLED型器件。該LED器件的最大亮度達到8030 cd m-2,創造了CsPbI3基LED的亮度記錄;在100 mA cm-2恒流條件下半衰壽命達到33.6小時,也創造了目前CsPbI3基LED器件的壽命記錄。
通過將部分I替換成Br,研究人員也將該反應的策略拓展至混合鹵素CsPb(I/Br)3體系,成功實現了覆蓋整個深紅光波段的PeLED,最長器件壽命達到了50.3 h (在100 mA cm-2恒流條件下),創造了溶液工藝深紅光LED的最 高亮度和穩定性記錄。
總結
該工作提出的“開關可控”反應思路充分利用了氧化鋅/鈣鈦礦界面去質子反應的優勢,生成了高質量的GuaI-CsPbI3鈣鈦礦,同時避免了持續界面反應帶來的穩定性難題,大幅提升了鈣鈦礦材料與器件穩定性。這一策略也為新的鈣鈦礦光電材料與器件設計打開了新思路。
來源: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