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大屏幕顯示業績榜 [ 業績榜首頁 - 網站地圖 ]

長春理工大學王艷平副教授在QLEDs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類別:行業新聞發表于:2023-12-21 10:50

摘要:近日,長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新型光電子器件與光源團隊在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上發表題為“Phosphorescent Dye Sensitized Quantum-Dot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37%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的研究性文章,影響因子為29.4。

近日,長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新型光電子器件與光源團隊在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上發表題為“Phosphorescent Dye Sensitized Quantum-Dot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37%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的研究性文章,影響因子為29.4。

長春理工大學為第 一通訊單位,王艷平副教授為第 一作者和第 一通訊作者,吉林大學張宇教授、云南大學趙勇彪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王艷平副教授攜手吉林大學張宇教授、云南大學趙勇彪教授,針對量子點 (QDs) 的導帶和價帶能級較低,QDs發光層直接獲取激子會受到較差空穴注入影響,導致電子—空穴注入不平衡和低輻射復合速率這一難題聯合開展攻關研究,提出了以TFB: Ir(MDQ)2(acac)同時作為空穴傳輸層和激子收集器的簡單且有效策略,開展了紅光QLEDs研究。優化后的Ir(MDQ)2(acac)摻雜濃度為10 wt%,相應紅光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 (EQE)高達37%,這是目前非疊層結構紅光器件EQE的新紀錄。

為了探究器件的工作機理,研究團隊分別從光物理、載流子轉移動力學、薄膜形貌、能級分布以及單載流子器件的載流子輸運特性等角度詳細分析了器件的工作機理,揭示了Ir(MDQ)2(acac)與QDs之間高效的能量傳遞機制,即Ir(MDQ)2(acac)捕獲來自相鄰QDs發光層泄漏的電子并與其自身傳輸的空穴形成激子,收集的激子通過Firster共振能量轉移 (FRET) 機制轉移給QDs,從而提高了器件性能。

此次在量子點發光二極管 (QLEDs) 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為實現高效率和良好穩定性的QLEDs提供了一種新的實用方法,得到了吉林省科技廳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重慶市科技局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支持。

來源:長春理工大學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歡迎投稿

電話: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

行業資訊項目信息
案例欣賞

精彩案例推薦
更多>>
首頁|案例|行業資訊|視頻演示|實用工具|關于我們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業績榜http://www.xpjqr.com.cn 備案許可證號:陜ICP備11000217號-8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4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