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大屏幕顯示業績榜 [ 業績榜首頁 - 網站地圖 ]

演出行業“零”復工,艱難中待啟幕

類別:行業新聞發表于:2020-03-30 15:27
關鍵字:演出行業 復工 艱難

摘要:當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都在逐漸復工復產之時,演藝行業幾乎是“零”復工,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演出需要一個運作周期,出于防疫考慮主管部門報批與否仍是未知數;另一方面演藝本身不是硬需求,觀眾也很難馬上安心地走進劇場。

文章轉載自:演藝科技傳媒


來自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消息顯示,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到3月,全國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萬場,直接票房損失超過20億元(人民幣,下同)。3月中旬時,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上海大劇院等有風向標意義的劇院,也紛紛取消了4月的演出。


當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都在逐漸復工復產之時,演藝行業幾乎是“零”復工,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演出需要一個運作周期,出于防疫考慮主管部門報批與否仍是未知數;另一方面演藝本身不是硬需求,觀眾也很難馬上安心地走進劇場。


事實上,2020年原本是被業內普遍看好的演出“大年”,這從日前發布的《2019年演出行業洞察報告》可見一斑。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演出票房總計達200.41億元,增速已經超過電影市場。2020年若延續這一態勢,本該是碩果累累的一年,但在疫情之際被強行按下暫停鍵,演藝行業直接進入寒冬。


引進了《巴黎圣母院》《搖滾莫扎特》《悲慘世界》等法語音樂劇的九維文化,2019年票房收入達1.3億元。董事長張力剛透露,目前已取消演出60余場,包括話劇《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法語音樂劇gala等。除了春節期間本來要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的8場《王者之舞》,因取消之時已近開演,團方已抵達北京,舞臺也搭建完畢,取消演出的直接經濟損失是300余萬元;其余取消項目則按照合同協商。“總的來說對公司影響不是特別大。”


包括張力剛在內的多名業內人士預計,參考SARS當年的節奏,疫情起碼將波及整個2020年的上半年,演出行業想要完全恢復最快也要到八九月份。


上海市日前發布了《上海市演出場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指南》,其中對恢復演出前的準備工作和恢復后的防疫措施都做了規定,比如實行實名制入場、每場演出錯排錯位出票、上座率控制在50%以內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演出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基本意味著沒有演出公司可以復工。“上座率在50%以內的話,幾乎可以判斷一定是虧本,沒有哪個公司愿意做這樣的商業項目。”


在實體演出至今尚沒有明確啟動點的時候,各種形式的“云演出”應運而生。如國家大劇院推出“線上大劇院”,每天推送各類演出視頻。


保利劇院的“保利云劇院”更是集合了諸多經典演出,其中的《北京人》《新原野》《海鷗》《明年此時》等是央華文化出品的話劇,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悲慘世界》、經典舞劇《大河之舞》、《大河之舞2起舞狂瀾》等則由九維文化提供版權,后者還授權武漢琴臺大劇院在云劇場播出其代理的劇目。


在保利劇院相關負責人看來,央華文化、九維文化等民營演出公司在特殊時期提供版權,不僅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民眾的觀演需求,也對演出主辦方的品牌和口碑起到宣傳作用。“上線視頻多為經典優質的作品,既不會影響到目前正在巡演劇目的售票,又能培養和吸引新的觀眾日后走進劇場觀看現場演出。”


《2019年演出行業洞察報告》預計,VR、AR等數字虛擬技術等在2020年將推動沉浸式觀演升級。張力剛對記者闡釋了他的理解,“云”方式可以理解為一個新興產業,由此可能產生新的風口或趨勢,但無法替代現場觀演。央華文化總制作人王可然也直言,演出的魅力說到底還是在劇場中。


盡管線下艱難,但大部分業者仍看好未來。在上半年調整的演出中,延期待定的占相當一部分,部分確定延期的都安排在下半年甚至2021年,屆時很可能會迎來演出“撞車”現象。


如何最大程度解決可能出現的“撞車”,把握行業的爆發機遇?業內人士指出,這就需要演出公司盡早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在倉儲、運輸、人工、安裝等方面做好成本管控,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來源:中新網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歡迎投稿

電話: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

行業資訊項目信息
案例欣賞

精彩案例推薦
更多>>
首頁|案例|行業資訊|視頻演示|實用工具|關于我們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業績榜http://www.xpjqr.com.cn 備案許可證號:陜ICP備11000217號-8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4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