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星電子 業績高增帶來的啟示
摘要:近日,三星電子對外公布三季度業績預告,表示其第三季度運營利潤可能為14.5萬億韓元(約合12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2億元),高于湯森路透統計中20名分析師平均預計的14.3萬億韓元,同比增長178.8%。此外,三星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可能為6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607億元),較去年同期(47.8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782元)增加29.7%。
近日,三星電子對外公布三季度業績預告,表示其第三季度運營利潤可能為14.5萬億韓元(約合128.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842億元),高于湯森路透統計中20名分析師平均預計的14.3萬億韓元,同比增長178.8%。此外,三星第三季度營業收入可能為6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607億元),較去年同期(47.82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782元)增加29.7%。
事件點評
今年一季度以來,三星電子的運營利潤和營業收入持續走高,主要增長來源為設備方案領域(包含半導體與面板業務)。以今年第二季度為例,設備方案運營利潤占總運營利潤之比達到68.87%,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之一。對于半導體業務,我們認為存儲器價格走高與半導體市場回暖是主力原因,芯片較高的毛利率提升盈利水平;對于面板業務,OLED供需趨緊與LCD全面屏趨勢提供動力。在兩大前端業務的助推下,三星電子從NOTE 7事件中快速恢復,連續創利潤高峰。
全產業鏈布局,前端發力
三星電子的業務主要涵蓋三個方面:消費電子(CE 部門)、信息科技與移動通信(IMbu部門)和設備方案(DS 部門),實現了從上游到終端的全產業鏈布局。上游即設備方案方面,三星主要發力半導體(DRAM、NAND Flash、Foundry)和顯示面板(LCD、OLED)兩個領域;中游即信息科技與移動通信方面,三星主要聚焦于網絡系統和數碼產品;下游即消費電子領域,則主要包含TV、空調等。
三星在半導體與面板領域的布局為IM與CE兩大部門提供前端原材料支撐。今年,三星S 8與NOTE 8系列以黑科技重新征服消費者,銷售火爆。以三星為示范,國產品牌也紛紛效仿,OLED屏與較大儲存容量成為升級熱點,終端產品需求反向刺激前端業務快速增長。因此,我們認為三星全產業鏈布局為其成功奠定基礎,以終端產品面向消費者,以科技創新拉動前端核心零部件業務,各項業務互相帶動,實現穩健增長。
半導體業務,抓住內核
存儲優勢高筑,迎漲價契機
三星對于存儲器的研究可以追溯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通過多年技術研究與一系列收購,三星快速縮短著與歐美、日本企業的距離。特別是在當時盛行的DRAM領域,三星于1984年大批量生產64k DRAM,并且在十年后突破64M DRAM技術節點,躋身世界前列。三十多年的技術積累給予三星強大的存儲實力,一次次把握住市場機遇,逐步夯實行業地位。
在三星的帶領下,韓國逐漸成為存儲器大國,DRAM全球占比逐年攀升,并且涌現了SK海力士等企業。21世紀初,電子移動設備對于存儲器性能更加嚴苛的要求,具有較高的存儲密度與較低成本的NAND閃存涌入市場。憑借前期DRAM產業基礎,三星很快在NAND閃存上延續優勢,自2002年起便蟬聯全球市占第*。如今,韓國半導體產業依靠其在存儲芯片上的優勢,順應大數據、物聯網、汽車電子等領域發展趨勢,進一步堅固其半導體產業地位。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存儲器價格在下游終端需求與上游轉產等因素的刺激下再次走高。三星在存儲器領域的廣泛布局,直接受益與市場行情,業績再上高點。2D NAND閃存技術進入瓶頸期,3D NAND又尚未提量。供給端的暫時性空白與下游激增的存儲需求使得相關產品價格持續走高。
代工業務爭先,以靈活取勝
目前全球半導體廠商經營模式分為兩種,分別是涵蓋IC設計、制造到封裝測試等各業務環節,甚至延伸至終端電子產品的IDM模式和將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分配給專業的廠商完成的專業分工模式。最初的半導體廠商幾乎都是IDM模式,后來由于經濟危機的影響以及芯片制造產業本身的行業屬性催生Fabless、Foundry(代工)兩種模式的出現與興起。觀察半導體行業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半導體制造產業特點是技術升級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快,這意味著制造廠商需要不斷進行研發與設備的高額投入來保持市場競爭力;而產品更新速度快的特點決定廠商需要足夠的產能以爭取在替代產品出現之前獲得最大的收益。因此與IDM相比,Foundry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此外,下游終端產品變化快,Foundry直接與IC設計企業合作,靈活性更高;而IDM廠商需根據自家終端產品更新技術、分配產能,反應速度較慢。
三星在2005年開展晶圓代工業務。通過與客戶之間的有效溝通合作,不斷研發最尖端的技術,三星的制造工藝革新速度驚人。以技術與產能兩大優勢,三星晶圓代工廠開始靈活匹配上游設計企業,滿足分工化優勢。
顯示優勢明顯,趕上時機
與半導體領域類似,三星在顯示面板領域也布局已久。從第*條面板生產線L1到如今仍在量產的L6、L7、L8和OLED面板生產線A1、A2、A3,三星通過長年積累的顯示技術,不斷更新換代,引領面板趨勢。從LCD到OLED,從OLED到Micro LED,三星將一直走在顯示技術創新前列。
OLED先發優勢,把控全球產能
OLED是指有機發光二極管,自發光源,具有厚度薄、響應快、可彎折等特點。AMOLED是指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是OLED屏幕的一種,也是目前主流的OLED屏幕。隨著AMOLED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價格也不斷下降,使OLED呈現出高需求。在這樣的趨勢下,眾多廠商紛紛布局OLED,而三星則在OLED領域占據先發優勢。
三星對OLED屏幕的推廣也是歷經波折。最初,三星將未成熟的OLED用在第*代Galaxy手機i9000上,使得手機一直備受詬病。經過幾年的技術更新迭代后,AMOLED屏幕進入收割模式。根據三星公布的數據,2016年三星AMOLED屏幕在手機行業占據超過39%的市場份額,到2020年市占率將達到65%。
全面屏快速滲透,LCD向好
夏普于2014年推出首款全面屏手機,可謂是全面屏的先驅。而將全面屏推向熱潮的則是小米MIX和三星Galaxy S8,二者屏占比均超過80%。緊隨其后,蘋果iPhone 8 也取消home鍵,跟隨大勢采用全面屏。至此,全面屏時代已悄然來臨。據Wits View預測,2019年全面屏滲透率將達到55%。
面板材質主要分為LCD和OLED,OLED雖然具有厚度薄、響應快、可彎折等特點,但是產能受限,成本也相對較高。而隨著全面屏時代來臨時,千元機也將很快加入戰場。對于千元機來說,OLED的高價格將無法滿足其定價要求。因此,LCD全面屏將仍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間。
三星作為國際廠商,綜合素質突出,其經營上有諸多亮點值得學習。“缺芯少屏”是我國多年提倡的發展方向,三星今年業績高漲也主要歸功于“芯”與“屏”。可見,發展集成電路與面板產業不僅僅是三星全產業鏈布局的重點,也是我國電子制造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作為上游核心原材料,集成電路與面板產業既是戰略核心,也受消費終端產品的推動,具備經濟效應。
責編:小艷
來源:長江電子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