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智慧醫療建設現狀分析
摘要:智慧醫療是智慧城市戰略規劃中一項重要的民生領域應用,也是民生經濟帶動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點,其建設應用是大勢所趨。
智慧醫療是智慧城市戰略規劃中一項重要的民生領域應用,也是民生經濟帶動下的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點,其建設應用是大勢所趨。智慧醫療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等,融合管理部門、醫療機構、服務機構、家庭的醫療資源及設施,創新健康管理和服務模式,建立全息全程的醫療健康動態監測與服務體系。目前我國智慧醫療的應用主要體現在醫療服務、醫藥產品管理、醫療器械管理、血液管理、遠程醫療與遠程教育等方面,應用系統主要包括:診間付費、分時段預約、移動護理、移動輸液、處方點評、遠程會診、輸血管理、醫療廢物管理、嬰兒防盜、手術標本管理和醫療設備管理等,有效解決了醫療機構內部的醫療服務應用流程規范化,提高了服務水平和管理效率。
1 我國智慧醫療建設的基礎條件
1.1 智慧醫療建設在政策上日趨完善 自2014年開始,圍繞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的相關文件密集出臺,為我國智慧醫療的建設奠定了政策基礎。《關于印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出,要推進智慧醫院,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關于加快實施信息惠民工程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圍繞解決看病就醫難題,以便利醫療服務、惠及城鄉居民、壯大健康產業為目標,以醫療服務信息標準化、檢驗檢查結果全國互認為基礎、推廣遠程醫療;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智慧城市”;國務院《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提出構建以人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務新體系;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關于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通知》,強調要依靠科技進步,充分發揮信息化手段的作用,實現“智慧醫療”。
1.2 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明顯改善 數字化和信息化是智慧醫療應用的基礎,近年來醫療機構信息化基礎建設取得長足發展,主要表現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投資穩定并持續增加、信息化管理機制和專業化水平強化和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升,且在國內涌現出一批通過國際標準測評的醫療機構。
1.3 醫療健康大數據積累日益增多 智慧醫療的核心價值是基于數據共享、協同,在信息化建設基礎上,我國醫療機構積累了豐富的電子病歷數據,涵蓋醫療健康全生命周期,為區域協同醫療、互聯網醫療、遠程醫療等應用的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礎。同時,互聯網+醫療的新服務模式積累了大量真實世界數據,為未來更精準的醫療服務資源配置、醫療服務供給等智慧醫療服務帶來巨大機遇。
2 我國智慧醫療產業發展格局
智慧醫療是圍繞醫療服務,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集成創新為驅動,以產業變革與協同為載體,如醫療機構自我變革、信息技術產業轉型,金融保險深入服務,藥品、材料供應鏈服務變革供應模式,健康相關產業,醫療裝備(含便攜可穿戴設備)等產業聚合,共同推動發展。
2.1 醫療服務產業升級初現 “互聯網化”的醫療機構不斷增多,由內向外的醫療服務產業自身變革動力推動的產業升級初現。以改善醫療服務為切入點的各級醫療機構紛紛推出互聯網醫療服務,包括協和醫院這樣的全國頂級醫院都在積極擁抱互聯網,除BAT互聯網行業巨頭外,國內較大規模的醫療IT服務供應商也紛紛推出醫院互聯網智慧醫療應用,各類第三方以智慧醫療服務為專注的互聯網創新企業和產品紛紛涌現。
2.2 醫保金融行業與醫療機構積極互聯互通 傳統和新興的金融和保險行業、傳統物流供應企業也紛紛以智慧醫療應用為契機,以優化醫療服務流程、降低醫療服務成本為目標,與醫療機構積極互聯互通,探索通過大數據的利用精細化病種成本核算,重構醫療保險的支付與核算,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精確和可控成本的醫療服務。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醫院藥品供應、衛生耗材配送等供應鏈管理的社會化運營,探索全面托管醫院的供應鏈,降低醫院后勤運維保障成本。
2.3 醫療衛生信息逐漸探索互聯互通 醫療機構、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應急管理機構等在信息化發展的基礎上,探求信息互聯互通,業務緊密協同的智慧醫療服務,提升享受智慧醫療服務的用戶感受。
2.4 智慧醫療裝備發展迅猛 基于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的智慧醫療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小型便攜式、智能化的醫用設備、健康管理設備制造業也在智慧醫療的帶動上蓬勃發展,尤其以運動、心律、血壓、血糖、睡眠等監測為主的各類醫療裝備較前幾年有了成熟發展,結合手機App產品的移動應用不但提高了此類裝備的消費量,還積累了海量的生活化數據,使數據服務類產業逐漸增多。
3 智慧醫療建設應用取得成效
3.1 優化資源布局、改善醫療服務體驗 看病就醫難題是我國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合理,流動不充分導致的。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醫療服務,為醫療服務的“供需匹配”帶來十分有價值的解決方案,智慧醫療最顯著的成效是改善患者醫療服務體驗。通過智慧醫療服務模式,借助互聯網技術,將醫院圍墻打開,將院墻內的資源向社會開放,實現信息共享,建立一個虛擬化的客戶服務體系,放大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與效率。
3.2 促進產業發展和產業形態升級 從應用領域看,智慧醫療首先帶動了從醫療向外輻射的醫療產業鏈,如健康體檢為主的預防性健康管理,以老年群體養老養護為主的醫養結合,居家社區慢病康復管理等,將醫療健康服務的理念從認知提升到實踐,促進了整合的醫療保健體系建立,雖然還是一些小規模或試點性試驗,但示范意義重大,能夠真正推動分級診療秩序的形成。
從產業輻射來看,智慧醫療的應用成效帶動了傳統行業轉型。如IT技術行業的過渡和轉型,金融保險服務業轉型,傳統社交網絡轉型、醫療電子商務轉型。醫療服務是一種專業化程度高、信息不對稱特性明顯的行業,因智慧醫療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推動,傳統行業紛紛聚焦醫療。傳統醫療IT產業從技術供應商向信息服務轉型;金融保險企業投向和借助健康管理機構,利用信息化手段和數據服務對客戶進行健康管理,控制保險支出,并與傳統醫療IT行業進行戰略投資,促進產業整合;健康和醫療相關的產業,如藥品零售、醫療器械、個人用醫療裝備等產業的拉動效應已經顯現。
4 智慧醫療建設存在的問題
4.1 智慧醫療認識的差異化問題 醫療服務體系復雜,專業性極強,關系每個人的生命健康,要有基本的規則和規范底線,技術的創新驅動,產業的創新機制驅動都要符合核心業務的內在規律,對這個規律的認識和理解還不夠完善,醫療衛生體系在自我變革的過程中遇到技術、經濟、社會的變革,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和分布實施。
4.2 智慧醫療規則尚需完善 智慧醫療相關應用規范尚在探索,還不完善。傳統醫療服務業態的規則是經歷一個長期過程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保障應用的安全和規范是醫療健康服務優先重要的標準,如各類應用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尚無專業機構認證和準入、一些信息的智慧醫療服務模式還無質量管理規范。
4.3 智慧醫療尚未實現傳統領域和互聯網的融合貫通 智慧醫療應用的兩個相關領域運行機制存在差異,如何融合互補。在我國醫療機構絕大多數是非營利性公立醫院,內部生產資料,如藥品、衛生耗材等雖然實行市場化機制交易,但醫療服務本身一直是公益性非營利的,且有嚴格的準入機制,第三方基于互聯網等提供的醫療服務還處在一個灰色地帶,亟需探索立法和規范。
5 政策建議
5.1 建立智慧醫療應用評價框架和建設應用指南 將智慧醫療應用從概念轉化為具體可落實、可考核評價的形態,是促進智慧醫療發展的方法之一。建議在智慧城市評價指標系統框架下,盡快組織專家出臺智慧醫療評價指標體系和建設指南。對智慧醫療的功能規范、技術規范、管理規范提出應用模式和效果指標,智慧醫療相關的領域可以參照執行。建設指南要注重從信息化的技術上升到智慧醫療應用,考慮到建設標準,重點突出應用標準和應用的創新模式及實現路徑與方法。
5.2 建立智慧醫療行業規范和各類準入標準 重點建立智慧醫療應用業務規范、產品規范和管理規范。業務規范要明確哪些是禁止性的,哪些是準入性的,哪些是考核監督性的,由粗到細,由傳統醫療業務規范重申逐漸到適應新形態的創新,頂層設計,逐步建立;產品規范要明確產品的技術標準、審核標準、準入標準,要確保智慧醫療服務技術和產品從信息安全、技術安全、技術適應性和互聯互通等方面有標準可依,有監督測評機構,有審核準入機構,保障智慧醫療服務的產品質量和安全;管理規范要明確不同角色,不同職責、服務流程、管理節點、質量控制標準和環節,保障智慧醫療應用有據可循,有法可依,持續改進。
5.3 建立智慧醫療產業發展規劃 隨著“十三五”的到來,建議從產、學、研、用的角度提出智慧醫療產業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引導智慧醫療產業群有序發展,頂層設計,重點突破,示范應用,如智慧醫療重大關鍵技術突破,產業鏈協同發展生態形成機制,重點應用示范建設,基本理論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建立等。
(來源:節選自《中國數字醫學》雜志2017年第5期,作者及單位:萬爽: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沈劍峰:國家衛生計生委規劃與信息司,高學成:國家衛生計生委醫療管理服務指導中心)
責編:jenny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