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研究人員開發出40000nit超高亮度/柔性/防水量子點發光二極管
摘要:IEEE量子電子學選題期刊(JSTQE)最近的一篇文章討論了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一個令人興奮的發展。這項名為“基于鋁箔的高亮度、柔性、防水的頂發光型InP量子點發光二極管”的研究顯示,研究人員所開發的這款柔性防水量子點(QD)發光二極管(QLED)亮度非常高,據測試,其最大亮度達到了創紀錄的40000cd/m2。這項研究是由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NU)的Taesoo Lee博士、Geun Woo Baek博士和Jeonghun Kwak教授進行的。這些研究人員是電致QLED領域的知名專家,他們的創新理念照亮了QD基柔性和可穿戴顯示器的未來。
CINNO Research產業資訊,IEEE量子電子學選題期刊(JSTQE)最近的一篇文章討論了下一代顯示技術的一個令人興奮的發展。這項名為“基于鋁箔的高亮度、柔性、防水的頂發光型InP量子點發光二極管”的研究顯示,研究人員所開發的這款柔性防水量子點(QD)發光二極管(QLED)亮度非常高,據測試,其最大亮度達到了創紀錄的40000cd/m2。這項研究是由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NU)的Taesoo Lee博士、Geun Woo Baek博士和Jeonghun Kwak教授進行的。這些研究人員是電致QLED領域的知名專家,他們的創新理念照亮了QD基柔性和可穿戴顯示器的未來。
郭教授和李博士與QLED設備和QD解決方案
根據韓媒IEEE Photonics報道,眾所周知,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量子點研究方面的貢獻,其中特別提到了這種材料對未來顯示技術的重要性。量子點因其出色的光學特性,包括鮮艷的顏色和明亮的發光,得到了極大的關注,成為顯示器件最有前景的發光方案之一。得益于細致的器件設計和不多優化的QD材料,QLED技術有望很快應用于電視等常見顯示設備,它將讓屏幕的顯示質量和生動性遠遠超過其他現有技術。不過要注意的是,如果希望將QLED應用到可穿戴設備或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顯示器等應用,研究人員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產品的亮度和優化產品的外形。
在這種情況下,Kwak教授和他的團隊探索了一種新的方法,以開發制造亮度非常高、柔性更好且具備防水功能的QLED器件。他們提出了一種“頂發光”型器件架構,其中光從器件的頂部發射。這種設計允許QLED在選擇基板時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比如可以選擇一些不透明的基板。實際上,在傳統的“底發光”型器件設計中,設計人員需要選擇塑料或有機薄膜等透明材料作為柔性基板,因為這種情況下,光需要朝向底部發出。不過,這些塑料或者薄膜材料通常不能很好地散熱,這一點對于高亮度發光來說非常不友好,因為高亮度發光一般會伴隨高熱量的產生。
為了克服這一點,Kwak教授的團隊使用了頂發光結構,他們在散熱效果很好的鋁箔基板上制造并驗證了這種同時實現高亮度和柔性QLED的可行性。據介紹,這項工作中實現的亮度是目前所有柔性無毒QLED報告值中最 高的,這主要得益于金屬箔基材的有效散熱能力。此外,通過在頂部添加非常薄的保護層,這些QLED還獲得了非常好的防水性。該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研究將有助于開創下一代柔性和可穿戴顯示器的新時代。
這項研究是在首爾國立大學的校際半導體研究中心進行的,該中心配備了制造復雜半導體器件的各種先進設備。Kwak教授是“先進光電與納米電子(AONE)實驗室”的負責人,該實驗室專門研究各種類型的顯示技術,包括QLED。他自信地斷言,得益于顯示行業和學術界研究人員的辛勤工作,QLED技術的未來非常有前景。Lee博士是一名博士后研究員,他正在深入研究微腔結構以控制QLED的發光特性,而Baek博士則專注于使用QLED實現各種應用。
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重點,最終一起取得了重大的學術和工業成果。例如,他們共同合作,將這種頂發光型QLED前面板和驅動背板集成在了一起,并仔細設計了顯示字母和符號的電極圖案。該團隊不斷尋求創新方法,將QLED技術應用于下一代光電應用,他們富有創意和洞察力的研究正推動該領域的向前發展。
來源:CINNO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