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LCD面板供給將會大“變天”
摘要:1月中旬,各大面板企業的新年面板供應規劃和運營策略基本制定完成。伴隨著LCD產業以量取勝的“規模化競爭”時代過去,大陸頭部面板廠也在調整發展邏輯,“價值競爭”將會成為貫穿2024以及未來數年的核心軸。
文章轉載自:維科網顯示
1月中旬,各大面板企業的新年面板供應規劃和運營策略基本制定完成。伴隨著LCD產業以量取勝的“規模化競爭”時代過去,大陸頭部面板廠也在調整發展邏輯,“價值競爭”將會成為貫穿2024以及未來數年的核心軸。
從基本面來看,支撐大陸面板廠“價值競爭”的核心基礎是“動態擴產、按需擴產”方針,這一點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且在肉眼可見的未來不會動搖。
事實上,在經歷了號稱史上最冷“寒冬”的2022年后,以京東方、華星、惠科為首的頭部面板廠已經在2023年初次踐行,且成功實現大尺寸TV面板連漲10月之久。
正因此,往后面板廠將不再追求滿產稼動,而是更加靈活地根據需求調控實際供應產能和供應節奏。未來頭部面板廠控產穩價將成為新常態,在價格波動周期中可以更靈活地爭取議價主動權,穩定運營,提升獲利能力。
與此同時,考慮到面板廠對需求變化可快速及有效的響應,面板行業的周期性也將逐步減弱。此前LCD“從強到弱,再從弱到強”的完整周期差不多要2年時間,走完其中一個小周期約1年時間。但以去年的面板價格波動作參考的話,預計未來LCD面板周期將由過往的2年左右縮短為1年左右。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控產的目的并不是控制價格,而是通過靈活的產能調整來引導供需關系良性化,從而達到緩和價格波動幅度、穩定盈利能力的目標。這與當年韓國與臺灣省的“晶體會議”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其次,各家面板廠在規劃中均不約而同的提出減少小尺寸面板生產、將重點產能轉移到TV超大尺寸型號中。
例如京東方計劃持續減少32/43寸規劃,增加大尺寸和超大尺寸面板出貨,同時新增40寸和60寸等非主流尺寸。
TCL華星將策略性推進大尺寸化,減少32/43寸規劃。
惠科減少小尺寸供應,推進大尺寸化,同樣計劃擴大40寸非主流尺寸面板出貨。
這是由于隨著消費群體以及觀念的更迭,昔日以小為美的思想正逐漸讓位于“大即是好”的新潮流。
洛圖科技報告指出,在2023年電視市場中,65寸電視的銷量占比達到了歷史最 高的21.7%;排名第二的是75寸電視,銷量占比19.8%;曾被視為家庭娛樂的55寸“黃金尺寸”時代一去不復返。Omdia 的研究更是指出,市場對更大尺寸追求的趨勢不可逆轉。
對于面板廠而言,生產大尺寸面板不僅意味著更多的訂單,也代表更豐腴的利潤。
以中國大尺寸面板龍頭TCL華星舉例,2023年受惠于大尺寸面板價格大幅上漲TCL科技年中財報順利扭虧為盈,二季度更是實現歸母凈利潤8.9億元,半導體顯示業務環比一季度減虧21.5億元。
在其發布的三季報中,半導體顯示業務已實現單季度18.2億元的凈利潤,季度同比及環比均大幅改善。
且從去年全尺寸LCD面板漲幅來分析,55吋及以上TV面板價格普漲20%以上,其中55/65吋面板最 高漲幅超50%。可以看出,尺寸越大,漲幅更猛。
第三,在按需擴產的前提下,頭部面板廠正縮緊供應渠道將所有有效產能支持重點核心戰略伙伴,非核心客戶甚至無供應配貨。
維科網顯示認為,選擇性向核心客戶供貨一方面是為了繼續鞏固“按需生產”的方針,在面板價格處于低位時維持低稼動率。另一方面則是面板廠與下游品牌方的博弈。
目前幾大頭部電視廠商如三星電子、LG電子、海信、創維均計劃在2024年實施電視面板供應鏈分散化。這就導致原本合作量較大的面板廠之間將減少合作量,轉移到目前合作較少、或者還未開始合作的面板廠。
事實上,讓品牌方出現分散供應鏈想法的原因也還是出在“按需控產”身上。由于大陸頭部面板廠堅定控產穩價,導致行業淡期面板價格依舊相對較高,品牌方采購成本被一同帶高心生不滿。
后續品牌方預計會將一部分大陸供應量分散到臺灣雙虎友達、群創、夏普以及韓企LG Display當中。例如三星電子就宣布要在2024將大陸LCD供應占比降到38%以下,由此導致今年大陸面板的全球市占率可能會出現一定跌幅。
來源:維科網顯示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