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大屏幕顯示業績榜 [ 業績榜首頁 - 網站地圖 ]

新技術能給電視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類別:行業新聞發表于:2022-02-08 17:28
關鍵字:新技術 電視

摘要:2022年已經迎來了第二個月,農歷新年也已經過完,2021年仿佛還在昨日。回顧2021年,前有存量時代以及紅利消退帶來的增長瓶頸,后有面板芯片漲價缺貨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彩電行業可謂是困難重重。與此同時,消費觀念的改變、高端化進程的加速也在考驗著產業鏈上下游廠商。

文章轉載自:百家號 作者:騰逸千度


2022年已經迎來了第二個月,農歷新年也已經過完,2021年仿佛還在昨日。回顧2021年,前有存量時代以及紅利消退帶來的增長瓶頸,后有面板芯片漲價缺貨所帶來的成本壓力,彩電行業可謂是困難重重。與此同時,消費觀念的改變、高端化進程的加速也在考驗著產業鏈上下游廠商。


隨著CES2022的結束,2022年彩電行業的新競爭正式拉開序幕,同時彩電行業新趨勢和新格局也即將到來。


一、市場需求飽和,超大尺寸電視將成新增長點


2021年對于中國彩電行業而言,無疑是艱難的一年,2021年中國彩電行業市場零售量規模達到12年來最低,跌破4000萬大關為3835萬臺,同比下降13.8%。造成零售量規模萎縮的原因主要在于彩電市場處于高度飽和狀態。


2013年中國彩電百戶擁有量超過115臺/百戶,2021年更是達到了121.8臺/百戶,而在人口紅利和房地產紅利消退的影響下,彩電的新增需求已經趨于飽和。同時在互聯網紅利見頂的情況下,彩電的更新換代需求也逐漸飽和。


雖然市場整體需求穩定,但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視聽體驗的追求對高品質內容的需求不斷變高,在4K超高清內容已經實現初步普及的環境下,大屏帶來的更強的試聽體驗引起了消費者的追捧。因而大尺寸產品依然存在顯著的增量機會,這點從數據就能很明顯的看出,在2021年75+英寸電視零售量同比增長69.7%、80+英寸電視零售量同比114.8%、8000元以上高端市場零售量同比增長41.3%。


顯然“大屏”已經逐漸成為目前彩電行業的一大共識,市場越大越好賣的趨勢也在逐步加深。目前, TCL、海信、創維、LG和三星等品牌國內外彩電品牌,無一例外都在大力布局大屏高端電視。在2022年,大屏電視依舊會是消費者換新的主要需求,大屏電視的零售占比也必將加速增長。


二、miniLED全面爆發,開啟規模增長之路


2021年也被成為miniLED的商用元年,從CES2021上,各大彩電廠商紛紛亮相miniLED產品開始,miniLED正式進入消費市場。在液晶顯示技術逐漸接近天花板的當下,miniLED背光技術補足了傳統液晶電視的劣勢,讓液晶電視重新躋身高端市場,也吸引了國內外彩電品牌的目光。


目前miniLED賽道已經玩家云集,除了最先布局miniLED賽道的TCL,創維、海信、華為等國產品牌均在2021年推出了miniLED背光電視,而行業巨頭三星、索尼和LG也紛紛加入。


而在miniLED這條新賽道上,國產品牌無疑是走在最前頭的。miniLED背光電視依舊需要依靠液晶面板,而在日韓廠商相繼推出LCD市場后,中國液晶面板產量已經占據市場的67%。


依托完善的面板供應鏈,國產電視品牌在miniLED賽道上優勢明顯。而在miniLED的核心技術方面,國產電視品牌也是領跑者,最為行業最早布局miniLED的TCL,已經掌握了miniLED的多項自主核心技術,在CES2022上TCL更是展示了其創新的QD-miniLED技術,讓miniLED背光電視的峰值亮度提升到2000~4000nits。另一家顯示巨頭京東方在miniLED上也有著重大突破,其已經實現了主動式玻璃基miniLED背光產品的量產,并率先搭載在創維MiniLED電視Q72。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miniLED技術的成熟,終端產品的價格必將進一步下探,與此同時在高端化趨勢的推動下,2022年miniLED將迎來全面爆發。到2022年Mini LED背光電視的出貨量預計將達到1100萬臺的規模,而國產彩電品牌坐擁面板供應和技術上的雙重優勢,會將在miniLED這一新賽道上實現對日韓品牌的彎道超車。


三、品牌格局調整,OLED電視普及迎來拐點


除了miniLED的爆發,從CES2022上釋放出的信號來看,今年或將是OLED電視的普及的新拐點。


作為OLED電視領域的霸主LG在2021年占據了OLED電視市場60%以上的份額,而在CES2022上LG發布OLED EVO新面板,其在峰值亮度和畫面色彩表現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提升,同時LG也發布了G2和C2兩個新系列。當然最值得關注的是,LG新增了97英寸和42英寸兩個新尺寸,作為大尺寸OLED面板的獨家供應商,此舉必將影響整個OLED電視市場。


97英寸的OLED可以用來彌補高端電視市場OLED大尺寸電視的缺失,用來正面應對液晶電視98英寸產品的競爭,順應大屏化的趨勢。而42英寸的OLED面板則極有可能讓OLED電視的售價進一步下探。目前已經有廠商將OLED電視的價格壓至4000元價位段,2022年我們極有可能看到OLED電視的價格下探到2000甚至3000元價位段。


除了LG,三星也在CES2022上,通過QD-OLED新技術,高調布局OLED電視市場。新的QD-OLED技術將OLED和量子點技術進行融合,讓OLED的亮度、色域等得到全面提升,從目前的消息看,三星QD-OLED新技術對比LG的WOLED技術,在畫質層面優質明顯。


當然,QD-OLED畢竟是新技術,短時間內產能和價格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大概率只是運用在高端產品上,這顯然不利于三星全面布局OLED。三星計劃向LG采購OLED面板,并最快在今年6月份推出搭載LG OLED面板的電視。而隨著三星的強勢入局,OLED電視市場的格局也將迎來全新的改變。


技術的成熟,行業頭部品牌的戰略調整以及新勢力的入局,多方因素的推動下,OLED普及指日可待,與此同時電視市場液晶陣營和OLED陣營的競爭將愈發激烈。


四、激光電視價格下探,普及指日可待


在彩電銷量整體下跌的2021年,激光電視的逆勢增長無疑值得大家關注。這幾年來激光電視的發展走勢可以說有目共睹,銷量也相當迅猛,據數據統計2015-2020年激光電視的復合增長率高達181%。2021年中國激光電視市場出貨量達到40萬臺,相比去年同期增長近50%。


激光電視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增長其實并不奇怪,前面我們也提到,大尺寸電視在近幾年已經成為市場和行業的共識,而激光電視在大尺寸方面擁有傳統電視無可比擬的優勢。而在技術層面上,短短幾年時間激光電視已從單色、雙色進入三色時代,在色彩效果、色域覆蓋方面展現出一定的技術優勢。


市場格局上,除了以海信為首的中國品牌率先布局、快速發展激光電視外,近兩年,三星、索尼和LG也在加速激光顯示的布局,同步在中國市場推出激光顯示產品。當然在激光顯示技術這一賽道,中國企業無疑是走在最前頭的,在激光顯示企業百強榜單中,中國企業占比達到66%,而在專利技術上中國企業也遙遙領先。目前中國企業在激光顯示領域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產業鏈條。


而伴隨著產業鏈的完善以及技術的創新,三色激光電視的價格也在進一步下探,目前已經有國產品牌將三色激光電視的價格下探到2萬元以內,這樣的價格已經具備不錯的競爭力。在市場格局和消費需求不斷變化的2022年,激光電視的發展值得期待,高端電視市場將迎來miniLED、OLED和激光顯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五、場景化、智能化不斷深入,產品迎來新競爭


隨著智能化的發展,家居生活呈現出場景化的趨勢,產品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能夠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場景中。在AIoT的加持下,電視展現出更多的功能和價值,電視與智能家居、與生活場景、與人之間的聯系愈發精密。


讓電視不再只是滿足看和聽的娛樂設備,而是能夠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場景化的需求,已成為彩電企業升級品牌價值的重要方向,也逐漸成為電視在需求飽和態勢下的另一個新增長點。


也正是因為場景化和智能化的大趨勢,TCL、海信、創維等老牌彩電企業都在積極構建生態系統。與此同時手握豐富生態資源的手機、互聯網企業也紛紛入局大屏電視領域,近年來華為、榮耀、OPPO等都在加深其在電視領域的布局,未來也必將有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加入進來。當然不止國內企業,國外彩電企業也在積極跟進。在CES2022上,索尼就發布間推出轉為電視設計的Bravia Cam攝像頭,用來加深電視與人、與場景之間的聯動。


所以在2022年,我們除了能夠看到彩電企業技術實力上的競爭,也能看到其在智能體驗、生態體驗上的競爭,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場景化需求的產品,必將得到更高的產品附加值。


小結


2022年已經到來,疫情依舊持續、芯片缺貨依舊未見緩解,似乎整個市場環境依舊不夠樂觀。但,miniLED的大放異彩,OLED的持續發力、激光電視的巨大潛力以及AIoT帶來的更多可能,讓電視行業的2022年充滿希望。盡管電視行業早已不再是高速增長的藍海時代,但無論是老牌企業的技術革新還是新銳品牌的產品創新,都在為行業持續不斷的注入新的活力。

來源:百家號 騰逸千度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歡迎投稿

電話:186-8291-8669;029-89525942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

行業資訊項目信息
案例欣賞

精彩案例推薦
更多>>
首頁|案例|行業資訊|視頻演示|實用工具|關于我們
本站部分圖文內容轉載自互聯網。您若發現有侵犯您著作權的,請及時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侵權作品,停止繼續傳播。
業績榜http://www.xpjqr.com.cn 備案許可證號:陜ICP備11000217號-8

陜公網安備 610190020004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