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宇視、紫光華智,誰能坐穩安防老三?
摘要:相較于2012年安防市場的百家爭鳴,如今安防行業“兩超多強”的格局已基本定型,從2019年各大安防企業的財報來看,海康威視和大華憑借著其無可爭議的超強營收及凈利潤穩坐行業龍頭。不過在這之下,對于安防老三的位子花落誰家,則眾說紛紜。
文章轉載自:網易號
相較于2012年安防市場的百家爭鳴,如今安防行業“兩超多強”的格局已基本定型,從2019年各大安防企業的財報來看,海康威視和大華憑借著其無可爭議的超強營收及凈利潤穩坐行業龍頭。不過在這之下,對于安防老三的位子花落誰家,則眾說紛紜。
在更早幾年,宇視憑借著其從新華三脫離的身份,融合了早年間在華為的狼性企業文化快速擴張,幾乎坐穩了安防的第三把交椅,不過近年來隨著安防行業的不斷破界,華為、紫光華智等企業加入競爭并快速成長,再加上宇視上市受挫,被并入千方科技,有關安防老三地位的爭論也日漸激烈。
在此基礎上,安防新三巨這樣的話題越來越多,有的說華為可以穩坐安防老三,有的說紫華光智憑借其云技術的優勢,可以成為安防新三巨的有力競爭者,可謂是眾說紛紜,那么誰才是真正的安防第三把交椅擁有者?另外兩家企業競爭的基礎又是什么?
對此,我們還是需要數據說話,競爭力到底如何,是穩住當下,還是放眼未來?我們一看便知。
華為機器視覺:第四大BG的野心
3月31日,隨著華為2019年年報發出的,除了營收8588億的業界傳奇之外,還有將AI&Cloud劃為主營業務,并成立第四大事業群的勁爆消息,而作為其中的核心,華為機器視覺自然又一次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華為三年內要做到第二,五年之內做到業內第 一”機器視覺總裁段愛國在2020新品發布會上的發言同樣令人震驚,似乎在機器視覺眼里,從來都沒有什么第三,他們的眼里只有安防龍頭這兩個競爭對手而已。
段總的豪言再次讓業界震驚,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從2019年財報來看。現實顯然沒有那么樂觀。
根據華為公布的財報來看,財報主要提及了華為之前的三大BG的營收,絲毫未提第四大BG目前的經營情況,但是從營收來看,華為2019年總營收為8588億元,而三大BG的營收總和為8507億元,而我們不難算出,AI&Cloud的營收在81億元以下。三大BG的收入總和不足100%。
而且在這個新的BG中不僅有機器視覺,還包含了自動駕駛等新銳技術部門們,華為機器視覺的營收到底是多少尚未披露,但基本可以確定少于81億元,而在發布會等公眾場合中,機器視覺總是提及他們飛快的增長速度,卻對他們營收總額只字未提,可以判斷,他們目前的市場份額距離安防龍頭還是有相當一段距離。
但這能說明段總的話就是空話嗎?也不盡然。
首先華為機器視覺走的是軟件定義攝像機的道路,本就同傳統安防有所區別。其次,在2020新品發布會上,段愛國就提到了在新的BG成立后,機器視覺的研發團隊已經由300人擴大到了2000余人,并得到了華為本部的資源傾斜。
眾所周知,華為作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通信供應商、數字化轉型提供商、消費者產品制造商本就擁有這令人艷羨的全產業鏈,在資源不斷涌入后,華為AI&Cloud這個BG將會得到來自芯片、通信、智能感應、大數據等多個部門研發成果的支持,而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成功也證明了他們有能力打造一套成功的面向市場的產品。
而未來機器視覺很可能會繼承消費者業務的優良傳統,用華為壓倒性的技術優勢,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市場地位。
段愛國曾在一篇專訪中承認,機器視覺確實想像做智能手機一樣做智能攝像機。通過搭建軟件平臺,來實現更豐富的智能安防生態,用智能化的解決方案來解決安防場景碎片化的問題。而今年發布的“四無”下一代智能攝像機,則正是這一理念的直接體現。
通過構建軟件生態,新一代攝像機得以實現搭載多樣的定制化功能
未來是美好的,但目前機器視覺距離安防龍頭依舊有相當大的距離,有人說2019年是華為機器視覺渠道鋪設的元年,不僅是在政府層面繼續深化智慧城市的相關渠道,同時還布局分銷市場,在全國大部分省會城市布點,同時優化返點、賬期等代理條件,吸引更多代理商加入。
在渠道基本搭建完畢后,未來華為的表現如何,則還要看華為是否能把如此多細分市場的安防行業,通過軟件定義來實現一勞永逸,作為軟件定義攝像機概念的踐行者,華為在這條路上是否能對傳統安防巨頭造成沖擊,還要看其生態的運營情況而定。
設想是好的,但機器視覺真的能在這條路上走多遠有還猶未可知,畢竟手機業務的鯤鵬系統目前也遇到了軟件供應商不足的局面,如何將軟件生態做大,讓眾多軟件廠商加入進來。目前仍舊任重而道遠。
畢竟機器視覺挑戰的,是傳統安防人對整個行業的認知。而至于安防老三的交椅,只能說在華為2020年財報正式公開之前,依舊只能算是有力的競爭者。畢竟雷聲這么大,到時候營收要是跟不上,總難免會被人笑話。
而如果機器視覺到時候真的一鳴驚人,屆時段總的五年之約,也并非空穴來風。
紫光華智:來自新勢力的挑戰
有意思的是,當年從華為安防脫離的兩個部門,一個成立了宇視,另一個新華三則被紫光集團收購,并與其安防業務的新銳紫光華智共同組成了一股安防新勢力。
紫光華智成立于2018年,背靠紫光集團這個大靠山,但這真的足以讓他們成為安防第三把交椅的有力競爭者嗎?想要知道這個答案,還要先從紫光華智的優勢說起。
首先,紫光華智有一個靠譜的爹,和一個實力強勁的哥哥。
從紫光集團的業務范圍來看,能支持紫光華智安防布局的企業有:紫光股份:云—網—端一體產業鏈,大數據領域的全面支持、紫光國芯:國內領先的芯片設計和系統集成制造商、新華三:被紫光集團收購,擁有新IT的全套產品。
眾多兄弟企業的幫助,讓紫光華智天生快速殺入安防行業
在競爭過程中,新華三一直以來的對標企業都是華為,同為紫光集團機器旗下的紫光華智,在安防領域對標的企業自然就是華為機器視覺,只不過二者在安防行業走的路完全不同。
機器視覺選擇的是軟件定義攝像機和其軟件生態,而紫光華智選擇的則是從智慧城市入手,利用智能視覺中樞賦能千行百業。
所謂智能視覺中樞,基于的是紫光集團多年來基于端—邊—云積累的豐富技術經驗,打造基于應用驅動、全面云化、全棧智能、開放生態的城市視覺中樞,為數字城市相關領域建立智能視頻云大數據底座,助力城市綜合治理,賦能百行百業智能化升級。
雖然聽上去挺玄乎,但簡單來說就是依靠紫光集團強大的云與智能化能力,實現基于視頻云為基礎的圖像感知、深度學習、大數據分析等能力,即構建城市大腦最需的各項能力。
目前,紫光集團已經完成對紫光展銳的50億元增資,而更有消息稱紫光展銳正謀求在科創版上市,而至于紫光華智能否坐上安防第三把交椅,恐怕相比華為來說,還要更多些時日。
一方面,紫光華智的盈利模式和市場規模尚未披露,剛剛獲得增資準備大展拳腳的它很難同已經完成渠道鋪設的宇視和華為相比。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上層建筑的市場相比安防市場也較為有限,2020年中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僅為266億美元,而紫光華智作為新起步的企業,能斬獲多少市場份額還是未知數。
不可否認,紫光華智作為安防企業是未來可期的,但當下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來證明其價值,而安防老三的位置,也許有一天會輪到紫光華智,但當下顯然需要更多的觀察。
宇視:實干家的堅持
宇視多年來積累的不僅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渠道,更有他們面對危機時的各項能力。
早在武漢封城的前一天,宇視就已經成立了戰疫專項工作組,商討測溫產品的開發事宜,雖然之前在紅外測溫領域宇視積累的經驗并不多,但他們還是在第 一個月就完成了研發,并在第二個月完成了產品的快速迭代,推出了8大系列非接觸式測溫產品。
如果說華為和紫光展銳是來自ICT行業的降維打擊的話,那么宇視就是腳踏實地的實干家,快速應變、一步一個腳印,扎根于安防,通過渠道和多年積累的市場經驗來靈活應變,保證自己的切實盈利。
不同于很多安防企業在智能化浪潮中展現的迷茫,宇視最大的優點就是他們對于要做什么產品,要進什么市場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
宇視總裁張鵬國認為,企業發展過程中,一定要避開某些大坑,不能做、做不了的事堅決不要碰。
對此宇視沒有在智能化的大潮中像海康大華那樣四處開枝散葉,因為他們明白其中高昂的成本,也并沒有深入安防軟件市場,因為他們明白,安防場景的定制化要求極大地分散了其中的利潤。
宇視智慧派出所系統,采用的是合作伙伴博觀智能的算法,幫助警方屢破難案
沒有沒完沒了的餅,也沒有集團性質的靠山,宇視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安防老兵的沉穩和內斂、是一次次助力追逃的戰績,是與千方合作后在智慧交通領域“一體兩翼”的穩扎穩打。
2019年,宇視營收49.4億元,同比增長21.2%,在這個安防龍頭不斷降速的大環境下,宇視的增速令人眼前一亮。
但這樣的業績并不足以沖淡宇視的危機感,張鵬國認為,市場是殘酷的,任何高大上的事物最終都需要接受市場的考驗。
對于未來的計劃,張鵬國認為宇視下一步還是會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努力讓宇視成為一直有坑的蘿卜。畢竟,創業不易,要在重復的歲月里,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未來如何尚未可知,但想要戰勝在宇視這么一個穩扎穩打的對手,其他企業恐怕還要拿出更多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才行。
畢竟業績,是要靠銷售額和利潤來說的,否則不管調研機構給了你多少市場可能性,那都只是一紙報告,而不是一沓鈔票。
來源:網易號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