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公司"年齡"數據分析:中國公司平均34歲
摘要:近日《財富》雜志發布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小米公司成為最年輕上榜企業,雷軍一激動就許諾贈予每位員工1000股小米集團股票作為上榜紀念。順藤摸瓜,究竟世界500強公司們是老牌公司當道,還是年輕化趨勢明顯?哪個國家哪個行業的上榜公司最年輕?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對世界500強公司進行“年齡”分析,一起來看看“別人家”的“高富帥”公司。
近日《財富》雜志發布2019年世界500強榜單,小米公司成為最年輕上榜企業,雷軍一激動就許諾贈予每位員工1000股小米集團股票作為上榜紀念。順藤摸瓜,究竟世界500強公司們是老牌公司當道,還是年輕化趨勢明顯?哪個國家哪個行業的上榜公司最年輕?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對世界500強公司進行“年齡”分析,一起來看看“別人家”的“高富帥”公司。
亞洲年輕 歐美澳老牌
如果將公司的成立年份與2019年的時間差計算為公司年齡,則500強公司的平均年齡為69.2歲。剔除合并產生的公司,最年輕的世界500強公司是來自中國的小米,公司成立至上榜僅用了9年。而最年長公司是法國的圣戈班集團,至今已354歲。
分國家來看,不同地域的五百強榜單公司年齡分布差異較大。歐美國家、澳洲和日本的上榜公司平均年齡較高,上榜公司的平均年齡均超60歲,美國則為79.5歲。其中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上榜公司平均年齡甚至破百。而亞洲國家的500強公司則相對年輕,中國上榜公司的平均年齡僅為34歲,新加坡34.7歲,印度54.3歲。
從營收潛力來看,企業平均營收增幅*高的是中國,129家上榜公司平均營收增幅為16%;其次是美國,平均增幅10%,日本排名第三。
公司年齡與營收潛力之間是否有關系?數據顯示,成立101~150年的壯年期公司,平均營收金額是所有年齡段中*高的;但是在營收增長上,成立50年(含)以下的年輕公司明顯優勝,平均增幅為12.8%,幾乎是51歲~100歲(含)公司的兩倍、150歲~200歲(含)的4倍。而成立200年以上的公司營收增長已顯疲勢,在5個年齡段中最低,營收增幅為2.1%。
互聯網服務與零售行業最“青春”
從行業年齡來看,互聯網果然是“朝陽”行業,互聯網服務與零售行業公司平均年齡最小,僅為16.4歲;5家房地產公司平均年齡27.8歲,不到500強公司平均年齡的一半。值得一提的是,這5家上榜的房地產公司均來自中國。
另一年輕的行業是能源行業,9家上榜公司平均年齡23.2歲。平均年齡最老的行業是建材、玻璃行業,5家上榜公司平均年齡超129歲。上榜超過10家公司的行業,公司的平均年齡基本都在40-100歲之間。有趣的是,與2018年相比,行業的平均年齡越小,排名平均前進位次越多,可見較年輕的行業擁有更大的活力。
此外,部分行業中國公司數量優勢明顯。除了房地產行業,上榜的19家金屬產品公司,中國占到13席;19家貿易公司,中國有10席;12家工程與建筑公司中,8家來自中國。
半壁江山!50歲以下公司霸榜
榜單中50歲以下的公司占比48.4%,將近一半。其中10歲以下的公司占總數的5.2%,除了成立9年的小米公司外,均為近年合并重組的公司。公司數量次多的年齡段是51歲到100歲(含),數量占比為26.6%。150歲(含)以下的公司累計占比近九成,高齡段公司較少。
姜還是老的辣 百年公司利潤高
平均營收*高的年齡段是101歲到150歲的公司。平均營收增幅方面,50歲以下的公司增幅*高,達到了12.8%。150歲以上企業在營收增幅上展現疲態。
不過,說到公司利潤,姜還是老的辣。各年齡段中,101歲-150歲以及151歲-200歲兩個年齡段的平均利潤都超過49億美元,而1-50歲的企業為42.6億美元,200歲以上企業和51歲-100歲企業則不足40億美元。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凌慧珊 見習記者 張稆方 實習生 丁暢 田淑瑩
華大高管談世界500強榜單:中企在管理上的挑戰還很大
作者 | 朱巖梅
中國企業猶如正迅速生長的少年,漲勢雖喜人,卻具有與中國少年兒童健康問題相似的特點——“小胖墩兒”、“小眼鏡”、“豆芽菜”偏多。
現象一:“小胖墩兒”——企業體量大,但是虛胖,盈利能力不強。
從整體看,世界500強中,中國企業盈利指標較低。其中,銷售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兩個指標特別能體現企業經營狀況的優劣。
有的企業為了追求500強的名次,快速擴張、收購兼并,但隨著體量的增大,盈利水平降低,成長之痛日益凸顯,企業“大而不強”成了通病,特別是央企、國企,由于缺乏有效的競爭環境,好似圈養的野生動物,吃多動少,缺乏戰斗力。
500強的平均利潤為43億美元,而中國上榜企業的平均利潤是35億美元。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沒有達到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如果與美國企業相比,則存在的差距更加明顯。
不計臺灣地區,上榜的其他中國企業共119家,平均銷售收入665億美元,平均凈資產354億美元,平均利潤35億美元。根據這三個數據計算,上榜中國企業的平均銷售收益率為5.3%,低于美國企業的7.7%和全球平均的6.6%;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是9.9%,低于美國企業的15%,也低于全球平均的12.1%。
從行業看,共有54家銀行業公司上榜,是上榜公司最多的行業。中國銀行業所賺取的利潤占全部中國公司利潤的47.5%。另外,所有上榜的房地產企業,均來自中國。
現象二:“小眼鏡”——來自傳統產業的仍是主力,缺乏戰略遠見和長期主義。
中美兩國企業都較多集中在能源礦業、商業貿易、銀行、保險、航空與防務等5個產業,但是,中國有數量眾多的企業來自金屬制品、工程建筑、礦產冶金、汽車和房地產這幾大領域,上榜美國企業在這幾個領域的則極少。
在13家新上榜的中國公司中,一半仍是傳統重工業。包括銅陵有色金屬集團、山西焦煤集團、青山控股集團(鋼材)、金川集團(冶金)、安徽海螺集團(水泥建材)、海亮集團(有色材料)。
同時,上榜的美國和其它國家大公司中有一批與人的健康、醫療、生活等有關的產業。而中國除了有兩家藥企之外,與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幾乎看不到大公司的身影。
現象三:“豆芽菜”——漲勢雖喜人,仍需健骨增肌,苦練內功。
今年最亮眼的是成立才9年的小米集團上榜,列第468位,是2019年世界500強中最年輕的公司。我為小米的成長而高興,也善意提醒一句:不必太在乎排名。這是一場看不見終點的長跑,苦練內功,才是重中之重。
與美國企業相比,中國企業在管理方面的挑戰,比技術還要大。
MBA教育誕生于美國,已有100多年歷史。這并非偶然,與背后的客觀基礎與社會背景,有著深刻的客觀基礎和社會背景。
19世紀20世紀初,美國在經濟發展已經領先于世界,隨著資本主義發展而產生的“兩權分立”,即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對培養經營管理型人才產生了大量需求。
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評價,不僅是利潤等硬實力,更要看品牌等軟實力。因此,比“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更具參考意義的是世界品牌排行榜,可惜品牌排行榜的“品牌”卻做得遠不如前者。
其中,稍有影響力的是“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榜單,在其2019年排名中,來自中國的品牌一共有77家。我對中國企業的未來非常有信心,但相比129家,“77”這個數字更符合中國企業如今的真實實力,也更有利于中國企業保持清醒,認識差距。
因為,認識差距,才是縮小差距的第*步。
來源:南方都市報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