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企業補貼金額下滑?真相是:企業營運能力增強!
摘要:LED企業補貼金額下滑?真相是:企業營運能力增強!
伴隨2017年中報披露,上市公司“進補”情況也浮出水面。截止到8月31日,粗略統計發現共有36家LED上市公司在非經常性損益表中披露收到政府補助,合計金額達8.84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下滑。
整體來看,補助金額跨度較大,多則上億,少則幾萬。其中,三安光電以270,371,099.81元的政府補貼金額位居榜首,其次為德豪潤達,補貼金額為168,455,435.19元,華燦光電以123,338,530.46元排第三,第4-10位依次是鴻利智匯、瑞豐光電、澳洋順昌、乾照光電、利亞德、英飛特、福日電子。
注:1、以上數據來源于各企業2017年半年度報告;2、表中所述凈利潤為相應企業2017年上半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表中排名是基于計入1H17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
三安光電一直被業界認為是中國LED行業*賺錢的公司,同時也被貼上了“補貼王”的標簽。然而,隨著三安光電近年來不斷發展壯大,“補貼王”的標簽也慢慢被淡化。
梳理半年報發現,三安光電計入2015年上半年與2016上半年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分別為294,682,579.44元、348,276,149.50元,而對應的凈利潤為904,005,921元、966,317,122元。相比之下,2017年上半年政府補助占凈利潤(151481.79萬元)的比例進一步降低,這意味著三安光電的盈利能力得益持續強化。
對于三安光電而言,政府補貼發揮了錦上添花的作用。然而,對于另一家頻頻獲得政府厚禮的德豪潤達,高達168455435.19元的補貼金額并未扭轉其2017年上半年虧損6716.18萬元的局面。
查閱2016年半年度報告發現,德豪潤達在非經常性損益表中披露收到政府補助為171,377,603.83元,為當期凈利16,036,311.16的10余倍,也就是說,剔除補貼后,德豪潤達2016年上半年實際也屬于虧損狀態。
德豪潤達針對2017年上半年業績虧損給出的解釋是,行業競爭激烈、公司部分產品產能瓶頸、人民幣匯率波動等原因的綜合影響,造成公司的收益情況并不理想。
具體而言,公司芯片上下游產能不匹配,影響了公司芯片業務的產出及業績,再加上激烈的行業競爭,公司整體業務未能出現爆發式增長;另外公司已于2016年底將國際照明業務出售,該等業務出售之后,部分產品為自產自銷,從本公司采購的產品規模同比減少,綜合上述因素,與去年同期相比,公司業務整體營業收入同比微幅下降。
無獨有偶,“進補”榜上的前三甲均為芯片企業。排名第三的華燦光電2017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1,602.43萬元,其中政府補助占57.09%。
翻看華燦光電2016年半年度報告發現,計入當期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一行空白,而當期的凈利潤為53,171,617.21元。由此看來,雖然華燦光電今年上半年的業績有補助潤色,但其自身的盈利能力也有所增長,剔除補助后,其凈利同比增加逾3400萬元。
縱觀36家企業情況,除了德豪潤達與廣東甘化在“進補”后依然虧損外,其余34家企業均處于盈利狀態且凈利潤都高于補助金額。
相比往年,不但進補力度有所降低,依靠補貼“脫貧”的企業也越來越少。對于企業而言,如果想有更好的發展,必須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不是一味依靠政策紅包來維持盈利狀態。
責編:樹懶
來源:LEDinside
歡迎投稿
QQ:2548416895
郵箱:yejibang@yejibang.com
或 yejibang@126.com
每天會將您訂閱的信息發送到您訂閱的郵箱!